[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污染酸性土壤改良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4241.9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9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吴代赦;黄尧;程钊;熊卿;朱衷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06 | 分类号: | C09K17/06;B09C1/08;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污染 酸性 土壤改良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酸性土壤的污染治理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严重的酸性土壤的修复及改良方法,适用于各种质地的已受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并能有效改良、增加其中营养元素的植物有效性。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壤退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而土壤酸化作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我国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云贵川等地,总面积为203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我国南方土壤酸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气温高、雨量大,土壤中盐基离子被淋失而酸性增强,另一方面南方的酸雨加剧了土壤酸化的过程。2010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中曾报道称,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几乎在中国发现的所有类型土壤的pH值都下降了0.13-0.80,土壤的不断酸化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将给生态环境和人类造成重大危害。众所周知,土壤的酸碱度对植物及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大多数的农作物适合在中性的土壤中生长。酸化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匮乏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一方面土壤的酸化使磷、硫、硅等营养物流失严重、养分有效性低,据土地抽样调查检测结果表明,我国有50%-80%以上的耕地土壤缺硅,每年需要3000万-3500万吨硅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磷肥的施用导致我国土壤普遍缺硫。更为不容乐观的是伴随着矿山开发、工业废弃物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据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属于中度、重度污染的土壤约占3.0%,而土壤的酸化加剧了有毒有害金属元素的活化和溶出,从而污染土壤和水环境,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动植物和人体的健康,
为了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受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降低植物有效性重金属的含量、增加土壤中磷、硫和硅营养元素的含量,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发明一种对酸性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复合改良剂十分必要。例如公开号为CN102010717A的发明专利,将稻糠与碱渣按合理比例配合施用,改良了土壤的pH值;公开号为CN103333031A的发明专利,将粉煤灰、活性炭、草木灰、尿素、沸石粉混合均匀,制成直径3-8毫米的颗粒,施用该改良剂后土壤的pH可在7-8之间;公开号为CN104263379A的发明专利,将干电石渣、草木灰、聚丙烯酰胺、壳聚糖混合,施用于酸性土壤后有效提升了pH并降低了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当前公开的关于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的专利,在改良了土壤的pH值,并降低了酸性土壤中有效态的重金属含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功效比较单一,对于受重金属污染修复后的酸性土壤仅实现复垦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先前专利中改良剂存在选用物质多、组成复杂、制备繁琐、施用周期长等不足,因此,亟需一种组成简单、制备简易、见效快且具备多功效的改良剂用于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
钢渣是在炼钢过程中,为去除钢中的杂质而产生的副产品,它主要包含脱硫、脱磷、脱氧产物以及加入的造渣剂等,主要化学成分有:CaO(35-50%)、SiO2(8-20%)、Fe2O3(3-13%)、FeO(4-20%)、MgO(3-17%)、P2O5(0-5%)等,pH在10-12之间,由于钢渣CaO和MgO的溶解,释放出OH-,可以提高酸性土壤中的pH,同时能提供Si、P营养元素。钢渣还具有多孔、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钢渣中含有丰富的硅元素,其生成的硅酸胶体可以通过吸附、形成硅酸盐沉淀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活性,施加钢渣能促进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离子向硅酸盐、磷酸盐和氢氧化物等非可溶形态转化,从而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42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