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3451.6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6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章秀银;杜志侠;李斌;赵小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00 | 分类号: | H02J50/00;H02J50/27;H02M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075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率 整流 电路 | ||
1.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微带结构、中间介质基板和底层金属地板,所述上层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上表面,所述底层金属地板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微带结构由一个两节分支线耦合器(I)、第一子整流电路(II)及第二子整流电路(III)构成,所述两节分支线耦合器分别与第一子整流电路(II)及第二子整流电路(III)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节分支线耦合器(I)由依次连接的输入端口(I/P)、第一微带线(1)、第二微带线(2)、第三微带线(3)、第四微带线(4)、第五微带线(5)、第七微带线(7)和第八微带线(8)构成,还包括第六微带线(6),所述第六微带线(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微带线(1)及第五微带线(5)垂直连接,且位于第一微带线(1)及第五微带线(5)的中点,所述第七微带线(7)为两节分支线耦合器的隔离端,通过金属化过孔与底层金属地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整流电路(II)由输入端口匹配网络部分、整流部分、直流滤波网络部分及负载端构成;
所述第一子整流电路(II)的输入端口匹配网络部分由依次连接的第十微带线(10)、第十一微带线(11)、第十二微带线(12)和第一电容(35)构成;
所述第一子整流电路(II)的整流部分由第一二极管(36)、第十三微带线(13)、第二二极管(37)和第十四微带线(14)构成,所述第一二极管(36)和第二二极管(37)的正极连接在第十五微带线(15)与第一电容(35)的连接端,负极分别与第十三微带线(13)和第十四微带线(14)相连;
所述第一子整流电路(II)的直流滤波网络部分由第十五微带线(15)、第十六微带线(16)、第十七微带线(17)、第十八微带线(18)、第十九微带线(19)和第二十微带线(20)构成,其中第十六微带线(16)、第十七微带线(17)、第十八微带线(18)和第十九微带线(19)分别加载到第十五微带线(15)上,第二十微带线(20)连接到第十九微带线(19)末端;
所述第一子整流电路(II)的负载端由连接在第十五微带线(15)和第二十一微带线(21)之间的第一电阻(38)构成;
第十一微带线(11)、第十三微带线(13)、第十四微带线(14)和第二十一微带线(21)末端分别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到底层金属地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子整流电路(III)由输入端口匹配网络部分、整流部分、直流滤波网络部分及负载端构成;
所述第二子整流电路(III)的输入阻抗网络部分由第二十三微带线(23)、第二十四微带线(24)、第二十五微带线(25)和第二电容(39)依次连接构成;
所述第二子整流电路(III)的整流部分由第三二极管(40)、第二十六微带线(26)、第四二极管(41)、第二十七微带线(27)构成,其中第三二极管(40)和第四二极管(41)的正极连接在第二十八微带线(28)与第二电容(39)的连接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二十六微带线(26)和第二十七微带线(27)相连;
所述第二子整流电路(III)的直流滤波网络部分由第二十八微带线(28)、第二十九微带线(29)、第三十微带线(30)、第三十一微带线(31)、第三十二微带线(32)和第三十三微带线(33)构成,其中第二十九微带线(29)、第三十微带线(30)、第三十一微带线(31)和第三十三微带线(33)分别加载到第二十八微带线(28)上,第三十二微带线(32)连接到第三十一微带线(31)末端;
所述第二子整流电路(III)的负载端由连接在第二十八微带线(28)和第三十四微带线(34)之间的第二电阻(42)构成;
第二十四微带线(24)、第二十六微带线(26)、第二十七微带线(27)和第三十四微带线(34)末端分别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到底层金属地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极管(36)、第二二极管(37)、第三二极管(40)、第四二极管(41)均由两个二极管共阴极封装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345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容错性模块化开关磁阻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折叠式置物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