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地下水文检测的示踪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3327.X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7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梁骁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V15/00 | 分类号: | G01V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2101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地下 水文 检测 示踪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测定岩溶含水层地下水的示踪剂,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地下水文检测的示踪剂 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岩溶地下水循环系统除了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外,还受地质构造的影响,由于岩溶发育 和岩溶地下水的运移一般都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除普通岩溶孔隙特征之外,还有发育的溶 洞和裂隙等管道介质,岩溶形态各异,渗漏及出水点较多,水利坡度变化大,各水力流速具 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水力地质体系,其地下水的存储量、岩溶保水层结构、 地下水走势以及地下水羽状分布很难分析了解。为了在岩溶发育地区开展岩溶主导运移路径 研究,需要对岩溶地下水运动的管道介质、通道及对应的溶质运移主通道的空间分布情况进 行调查,采用现场实地示踪试验的方法,对于岩溶地区地下水力学关系进行研究,确定地下 水的主导流向,为调查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提供依据。
利用示踪剂对岩溶地下水运移路径示踪技术是现场测试技术之一,其原理是从注入井口 注入示踪剂,按取样标准在周围探井取样,监测示踪剂变化情况,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示 踪剂变化曲线,通过相关软件拟合,反映岩溶地下水系统中水系的连通情况,掌握岩溶地下 水的推进方向、驱动速度、在储水层非均质性、在饱和带的分布情况,从而指导地质岩溶区 域地下水开采设计、地质岩溶区域地下水开发后期调整、地下水的污染情况。
当注剂井中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时,示踪剂能溶解于水中,形成一段富集带,通过监测 周围探井中示踪剂的浓度变化曲线,应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手段,便能反馈出岩溶含水层地下 水特性参数和示踪剂的流动特征。
现有技术中,最常用的示踪剂主要有化学示踪剂与同位索示踪剂。虽然这些示踪技术在 各地质岩溶区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化学示踪剂用量通常都较大,成本 高、检测误差较大;同位素示踪剂则要求必须是专业施工人员,应用专用设备检测,对水环 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中国专利CN1699998A公开了一种用于地质岩溶区域监测过程中的常量物质示踪剂及该 示踪剂在油藏动态监测中的使用方法,其中所提供的示踪剂是斓系元索,具体为镧、铈、鐠、 铷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元素的使用常配合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二 胺经乙基三乙酸、二乙三胺五乙酸、氨三乙酸形成络合物共同使用,其在使用中存在着一定 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示踪剂大部分耐温性能差,这些示踪剂也不能承受地质的高矿化度,在 高矿化度条件下,示踪剂会发生化学反应,失去示踪的功能。此外,在高矿化度环境下这些 示踪剂分析精度下降,甚至导致分析结果失效。
中国专利CN98114214.1公开了一种化学示踪剂井间示踪测定技术,化学示踪剂监测技 术在地质岩溶区域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化学稳定性差、耐高温能力不足、耐高矿化度低、检 测精度不稳定的缺点。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获得一种良好测定性、无毒、精度高且检 测工作强度低的水温示踪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地下水文检测的示踪剂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
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地下水文检测的示踪剂,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数配比组成:山梨糖 醇酐脂肪酸酯3~9份,聚醋酸乙烯酯4~12份,聚丙烯酰胺3~10份,双酚单丙烯酸酯2~ 9份,聚乙烯醇2~7份,纳米级硼酸钌1~11份,250ppm~500ppm的1,3-苯并二氮唑400~ 600份,磷酸氢二钾2~8份,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2~6份,石油磺酸钾5~12份,三乙醇 胺藻酸一钠盐3~9份,仲烷基磺酸钠5~21份。
优选的,所述示踪剂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数配比组成: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4~8份,聚 醋酸乙烯酯5~10份,聚丙烯酰胺4~8份,双酚单丙烯酸酯3~8份,聚乙烯醇4~6份,纳 米级硼酸钌3~9份,350ppm~500ppm的1,3-苯并二氮唑450~500份,磷酸氢二钾3~7份, 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3~5份,石油磺酸钾6~10份,三乙醇胺藻酸一钠盐4~8份,仲烷 基磺酸钠6~19份。
一种用于地下水文检测的示踪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33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式天文台气象观测集装箱
- 下一篇:一种碳氧比能谱井用标准模块的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