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嵌套多孔网络结构材料及制备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36989.4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3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任文才;徐川;胡广剑;李峰;成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80;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还原 氧化 烯杂化 嵌套 多孔 网络 结构 材料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基新材料领域,具体为一种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嵌套多孔网络结构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泡沫,并结合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制备技术,获得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与三维石墨烯泡沫嵌套的多孔网络结构材料,集成石墨烯及其三维网络的高导电性、多孔材料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以及还原氧化石墨烯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等结构性能优势。以此材料为集流体负载硫单质,制备出担载高比例硫的锂硫电池正极整体电极,实现高活性物质面密度,得到的锂硫电池具有高比容量与高能量密度。本发明操作简便、产率高、易于进行结构调控,为石墨烯在高性能催化、传感及储能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基新材料领域,具体为一种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嵌套多孔网络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泡沫,并结合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制备技术,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与三维石墨烯泡沫嵌套的杂化多孔三维网络结构材料,进一步以该材料作为集流体担载高比例硫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整体电极。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二维蜂窝状晶体结构,是构建其他维数炭材料(零维富勒烯、一维纳米碳管、三维石墨)的基本结构单元。石墨烯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它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如:室温下其电子迁移率高达200,000cm2/V·s,热导率高达5300W/m·k,可望在多功能纳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膜、复合材料、催化材料、储能材料、场发射材料、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存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将纳米尺度的石墨烯组装成三维多孔材料可以极大拓展石墨烯的物性和应用。目前三维石墨烯多孔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由此得到的材料的性能也差别很大。一种是采用CVD法制备的具有三维连通网络结构的石墨烯泡沫,该材料不仅具有石墨烯本身的高电导率、高热导率、柔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多孔材料的低密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等特点,在弹性导体、储能器件、催化、电磁屏蔽、抗腐蚀、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该材料的孔结构受多孔金属模板限制,尺寸一般比较大(泡沫镍孔径为500μm),孔径不可调控,表面积较低,同时具有疏水性,因此限制了其在储能、催化及传感等领域应用中性能的提升。例如,由于其孔径较大、无含氧官能团等特点,在锂硫电池领域应用中硫的担载量比较小,且无官能团可以锚定多硫离子,导致硫的流失,电池容量低,循环性能差。另一种石墨烯的三维多孔结构材料是还原的氧化石墨烯气凝胶,该材料主要通过氧化石墨烯溶液自组装获得,通过调控氧化石墨烯片的尺寸及溶液浓度可以调控最终得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的孔结构,同时该材料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可以与其他物质进行有效复合,但该材料是由还原氧化石墨烯片搭接而成,导电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要求高导电性的储能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嵌套多孔网络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集成石墨烯及其三维网络的高导电性、多孔材料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以及还原氧化石墨烯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等结构性能优势,解决现有三维多孔石墨烯材料不能兼具高导电性及丰富官能团等问题,并以此作为锂硫电池集流体,提高锂硫电极中硫的担载量,同时可以减少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流失,拓展石墨烯在催化、储能、传感领域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嵌套多孔网络结构材料,CVD法制备的三维全连通的网络结构石墨烯泡沫孔中嵌套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构成的杂化多孔石墨烯三维网络材料,密度为0.5mg/cm3~500mg/cm3,孔隙率为30%~99%,比表面积为130~2600m2/g,电导率为1S/cm~2000S/cm,孔径为10nm~100 μm,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碳氧比为5~20。
所述的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嵌套多孔网络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69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