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牙耳机充电饱和提示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826832.3 | 申请日: | 2015-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6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 发明(设计)人: | 何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格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4R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牙 耳机 充电 饱和 提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蓝牙耳机周边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蓝牙耳机充电饱和提示器。
背景技术:
蓝牙耳机就是将蓝牙技术应用在免持耳机上,让使用者可以免除恼人电线的牵绊,自在地以各种方式轻松通话。自从蓝牙耳机问世以来,一直是行动商务族提升效率的好工具。
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规范。蓝牙笔记本电脑,就是具有蓝牙无线通信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蓝牙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公元10世纪,北欧诸侯争霸,丹麦国王挺身而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血腥的战争被制止了,各方都坐到了谈判桌前。通过沟通,诸侯们冰释前嫌,成为朋友。由 于丹麦国王酷爱吃蓝梅,以至于牙齿都被染成了蓝色,人称蓝牙国王,所以,蓝牙也就成了沟通的代名词。一千年后的今天,当新的无线通信规范出台时,人们又用蓝牙来为它命名。1995年,爱立信公司最先提出蓝牙概念。蓝牙规范采用微波频段工作,传输速率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蓝牙技术是全球开放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全世界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无形蓝牙网连成一体。
蓝牙耳机存在耗电量大的缺点,需要经常充电。使用者对蓝牙耳机充电时往往忽略充电时间,充满电后不拔掉电源,会让电池一直保持满电状态,虽然不会爆炸,但是会加快电池容量的损失速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蓝牙耳机充电饱和提示器,当蓝牙耳机充满电后提示使用者取下充电器插头,停止对蓝牙耳机充电。
发明内容:
针对蓝牙耳机长时间充电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蓝牙耳机充电饱和提示器,当蓝牙耳机充满电后提示使用者取下充电器插头,停止对蓝牙耳机充电。
一种蓝牙耳机充电饱和提示器,主要包括控制模块、蓝牙耳机电流测量模块、报警器,蓝牙耳机电流测量模块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报警器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其特征在于,一种蓝牙耳机充电饱和提示器的电路由处理器U1,电阻R1、R2、R3、R4、R5,二极管D1,电容C1、C2、C3、C4、C5、C6,晶振Y1、Y2,开关KEY1,三极管Q1,蜂鸣器SPE1组成,处理器U1的型号为ATMEGA128,
电阻R4一端连接蓝牙耳机充电口正极,另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51引脚,电阻R5一端连接蓝牙耳机充电口负极,另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51引脚,
电阻R2一端连接电源正极,另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1引脚,
电容C4、C3一端连接电源负极,另一端分别连接处理器U1的第24、23引脚,
晶振Y1两端分别连接处理器U1的第24、23引脚,
电容C6、C5一端连接电源负极,另一端分别连接处理器U1的第19、18引脚,
晶振Y2两端分别连接处理器U1的第19、18引脚,
电阻R1与二极管D1并联后一端连接电源正极,另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20引脚,
电容C2两端分别连接处理器U1的第21、22引脚,
电容C1与开关KEY1并联后一端连接电源负极,另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20引脚,
处理器U1的第9引脚连接电阻R3,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蜂鸣器SPE1,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
通过蓝牙耳机电流测量模块测量蓝牙耳机充电电路内电流强度,控制模块判断蓝牙耳机是否已经完成充电;如果蓝牙耳机达到充电饱和状态,控制模块控制报警器发声,提示使用者取下充电器插头,停止对蓝牙耳机充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能够准确测量蓝牙耳机充电电路内电流强度;2.能够提示使用者取下充电器插头,停止对蓝牙耳机充电。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本发明系统简图
图2本发明电路图
图中:1-控制模块 2-蓝牙耳机电流测量模块 3-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格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格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68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数据线安全充电的方法
- 下一篇:新型汽车充电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