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药制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15986.2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3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金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P25/20;A61K35/36;A61K35/57 |
代理公司: |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蒋遥明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心肾不交型 失眠 中药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睡眠是机体自发的静息状态,具有可逆性、自发性、周期性,睡眠过程中机体对刺激的反应降低,意识处于中断状态。睡眠包括NREMS、REMS,分别有助于体力及脑力的恢复。因睡眠与神经、免疫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故高质量的睡眠是机体健康的保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失眠患病率逐年增高,世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世界人口的33%在一年中出现过睡眠障碍,而其中17%的人有严重失眠。
一、失眠证古今研究概况
(一)失眠证古代研究概况
中国古代关于睡眠有睡、眠、膜、寐等多种称谓,因此,作为睡眠障碍主要病证的失眠在中医古籍中有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得睡、不寐等多种名称。回顾中医学对失眠证认识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在失眠证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己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认识,集中体现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方药等方面。对于失眠证的病因,历代医家提出:外感六淫侵袭人体均可诱发失眠,其中风寒、风热、暑热最为多见,思虑过度及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是引起失眠证的重要病因,“饮食不节”、“久病体虚”也是诱发失眠证的重要病因,与失眠证密切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虚劳、热病等,病机涉及心、肝、脾、肾多个脏器。关于失眠证与体质的关系,古代医家虽未明确提及“体质”的名称,但有相当的论述已经涉及到患者的体质。对于失眠证的病机,历代医家提出:“阳不入阴”是失眠证的总病机,这一认识渗透到众医家不同的辨证体系之中,“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常”是失眠证的主要发病病机。古代医家关于失眠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可以概括为“明病因,辨病性”。综观历代失眠文献可见,明确病因的性质是古代医家进行失眠证辨证的第一环节。其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明确有无邪气。若有邪,据脉症再辨邪之内外,外感之邪主要有风寒、暑热;内生之邪主要有痰湿、宿食、疲血;有邪之实证,以祛邪为要,据邪之性质,立辛散、清热、化痰、消滞、化瘀之法。若无邪,更须明察病因,是为忧思、惊恐、忿怒等情志所伤?还是年老体弱所致?有无其他病症的影响?不同的病因,直接影响着医家的辨证结果。古代医家对失眠证病性的认识,主要是从虚实论述的。综观前世医家对失眠证虚实辨证的认识可见:对于有邪之实证的认识相对统一,而对于无邪之虚证的认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学生认为造成无邪之虚证显著差异的内在因素是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历代医家辨病性重在辨虚实,而其实质在于辨体质。《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这是失眠证治疗原则的最早记载。此后,文献中一直未见有失眠证治则治法的专门论述。至明清,以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们继承《内经》的理论认识,提出了以祛邪扶正为核心的治疗原则,强调有邪之证当去其邪,无邪之证宜补其正。半夏汤是目前所见治疗失眠证最早的方剂,“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温胆汤”是治疗失眠证的有效名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及宋代私人方书中记载了大量的以酸枣仁、柏子仁、熟地黄黄、麦冬、获神、鳖甲、五味子、人参、朱砂等药物为主构成的众多方剂,体现出宋代从心论治,重视气血,常用重镇安神药的治疗思想。明清所创立的心肾两交汤、肝胆两益汤等方剂,集中反映了失眠证治疗思想的又一次创新。
(二)失眠证现代研究概况
近年来现代医学进行了失眠机制的研究、失眠症的分类和诊断的研究、失眠症病因的研究、失眠症的心理研究、失眠症的检查技术和方法研究、失眠症的治疗研究。现代中医药在失眠证的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单味药的临床研究、安眠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失眠证方药证治研究
探讨历代文献中治疗失眠证的方剂和药物的配伍规律,结合历代对失眠证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为了更准确地探讨失眠方药的内在规律,将历代失眠方按历史朝代分为三个阶段,即元代以前(约为公元1368年以前,包括汉、唐、宋、金、元)、明清时代(约为公元1912年底以前)、近现代(公元2002年以前)。
(一)不同时期方药证治分析
在元代以前治疗失眠证的方剂中,补益、安神、化痰、清热、温里、理气、解表七类药物的累积频次达到89.2%,其中补益、安神、化痰、清热的累积频次达到76.6%,是构成治疗失眠证方剂的主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补益药以补气药为主,占补益药使用频次的58.7%,说明元代以前治疗失眠证重视补益正气。据研究结果推论这一时期对失眠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体虚不足,邪气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湿内生,蒙闭心神或邪气内传,入里化热,扰乱神明为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金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金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59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颗粒
- 下一篇:一种消肿、止痒、止痛的热敷药袋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