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验真方法以及移动端和主机端验真设备及其组成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09471.1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1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凌;阳志明;石彦彬;喻琦;邱诗鹏;田海波;毛斌宏;王燕川;朱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许蓓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以及 移动 主机 端验真 设备 及其 组成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验真方法、设备及系统,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预先指定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作为验真参考信息,根据参考信息仅生成比对所需的图像参考特征,对现场移动端设备在存储和处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大大降低,使移动端设备具备图像识别能力和预验真能力。并且,移动端设备对操作现场照片进行预验真,预验真成功后再上传至主机端,从而确保管理与操作分离的O2O场景下照片的可识别性,消除照片在主机端不能识别情况需要重返现场拍摄照片的缺陷,提高验真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验真方法以及移动端和主机端验真设备及其组成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管理与操作分离的O2O(线上到线下)场景下,管理人员需要对操作人员按照指令操作管理对象的行为或结果进行验真,通常用移动终端上传包含现场操作对象及其标识的照片后通过图像识别进行验真。因此,照片是否能够被识别成为验真效率的关键。不可识别的照片会导致无法验真,只能要求操作者返回现场重新拍摄,导致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在移动终端上先进行一次图像识别虽然可保证上传照片的可识别性,但是现有图像识别技术的特征库数据量大、运算强度高,不适于移动终端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在管理与操作分离的O2O场景下,如何克服现有验真中图像识别技术特征库数据量大、运算强度高的问题,使得图像识别易于在移动终端上进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验真方法,包括:移动端设备获取指令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参考图像特征;移动端设备获取含有实际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照片;移动端设备根据参考图像特征进行照片的识别和比对;如果照片可识别并与参考图像特征对比一致,将照片上传至主机端设备进行验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另一种验真方法一种验真方法,包括:主机端设备向移动端设备发送操作指令,用于指示移动端设备根据操作指令中携带的指令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对实际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照片进行识别和预验真;主机端设备接收移动端设备上传预验真成功的实际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照片;主机端设备根据指令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对上传照片进行验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端验真设备,包括:参考图像特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指令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参考图像特征;照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含有实际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照片;照片识别模块,用于根据参考图像特征进行照片的识别;照片比对模块,用于根据参考图像特征进行照片的比对;照片上传模块,用于如果照片可识别并与参考图像特征对比一致,将照片上传至主机端验真设备进行验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主机端验真设备,包括:操作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端设备发送操作指令,以指示移动端验真设备根据操作指令中携带的指令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对实际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照片进行识别和预验真;照片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端验真设备上传预验真成功的实际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的照片;主机端验真设备根据指令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对上传照片进行验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验真系统,包括上述的移动端验真设备以及上述的主机端验真设备。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预先指定操作对象的编码标识作为验真参考信息,根据参考信息仅生成比对所需的图像参考特征,对现场移动端设备在存储和处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大大降低,使移动端设备具备图像识别能力和预验真能力。并且,移动端设备对操作现场照片进行预验真,确保管理与操作分离的O2O场景下照片的可识别性,消除照片因主机端不能识别而需要重返现场拍摄照片的缺陷,提高验真效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094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