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亮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99271.2 | 申请日: | 2015-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3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 发明(设计)人: | 金亚东;刘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 11546 | 代理人: | 张华 |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亮膜 | ||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背光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为了改善现有增亮膜易产生莫尔效应和牛顿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和棱镜结构层,所述棱镜结构层粘接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棱镜结构层由重复单元组成,所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棱镜结构单元和第二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为一组同心棱镜射线;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单元为一组同心棱镜环;所述的第二棱镜结构单元与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相交。一组同心棱镜射线包括若干条棱镜射线。一组同心棱镜环包括若干个棱镜环。本发明提供的增亮膜可以提高亮度增益,并具有抗干涉效果,可以减轻牛顿环现象、莫尔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的增亮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液晶显示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于液晶显示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一般而言,背光模组可分为前光式(Frontlight)与背光式(Backlight)两种,而背光式可依其规模的要求,以灯管的位置做分类,发展出下列三大结构。
侧光式,发光源(Edge lighting)为摆在侧边之单支光源,导光板采用射出成型无印刷式设计,一般常用于30寸以下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组,其侧边入射的光源设计,拥有轻量、薄型、窄框化、低耗电的特色,亦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的光源,亦有大尺寸电视背光模组采用侧光式结构;直下型,(Bottom lighting)超大尺寸的背光模组,侧光式结构已经无法在重量、消费电力及亮度上占有优势,因此不含导光板且光源放置于正下方的直下型结构便被发展出来;中空型,随着影像要求的尺寸增加,LCD也朝更大尺寸的方向发展,这类超大型的LCD被拿来当作监视器及璧挂式电视,不仅要求大画面、高亮度及轻量化,在电器上亦要求高功率下的低热效应,发展的中空型结构的背光模组,使用热阴极管作为发光源。
棱镜增亮膜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增亮产品。它适用于小到手机显示屏大到液晶显示器,各个尺寸的液晶显示模块。几乎所有的液晶背光源里面都使用了棱镜膜。目前大部分增亮膜采用固定的方向规则排列,所以聚光效果也会有一定的方向性,并且单片增亮膜的亮度增益有限。为了达到更好的均光和集光效果常采用两张增亮膜叠加使用,使微结构排列方向近似垂直,以获得垂直两个方向近似相同的增亮效果,但这样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且在均光性能和亮度增益提高后,会因为膜层间的光学干涉作用出现莫尔效应或牛顿环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增亮膜易产生莫尔效应和牛顿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增亮膜。本发明提供的增亮膜具有抗干涉、减弱牛顿环的优点,而且,该增亮膜提高了辉度增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棱镜结构层(简称为棱镜层),所述棱镜结构层粘接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棱镜结构层由重复单元组成,所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棱镜结构单元和第二棱镜结构单元;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单元为一组同心棱镜射线;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单元为一组同心棱镜环;所述的第二棱镜结构单元与第一棱镜结构单元相交。
进一步的,所述棱镜结构层由若干个重复单元组成。基材层可简称为基材。
所述棱镜射线为射线形状的棱镜增亮结构。所述棱镜环为环形状的棱镜增亮结构。
一组同心棱镜射线包括若干条棱镜射线。一组同心棱镜环包括若干个棱镜环。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增亮膜中,在一组同心棱镜射线中,所述棱镜射线由重复单元的中心引出;在一组同心棱镜环中,所述棱镜环以重复单元的中心为圆心。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增亮膜中,所述棱镜射线是直线形状或曲线形状;所述棱镜射线的长度为2毫米-10毫米,所述相邻棱镜射线之间的夹角为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92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控车床主轴驱动器(DSV200)
- 下一篇:车载充电器(QHC‑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