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回路输电塔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96804.1 | 申请日: | 2015-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4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吴静;何洪波;龙海波;韩军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H12/10 | 分类号: | E04H12/10;E02D27/42;E04B1/64;C04B28/00;C23C30/00;C22C18/00;C22C18/02;C22C18/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路 输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设备,具体讲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回路输电塔。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对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同塔双回交流线路 直线塔的要求不断增加。所以需要提供一种双回路输电塔,以减小输送走廊宽度、提高 输送电力能力、节约土地资源并降低生产维护成本。
本发明人经长期观察、研究发现有双回路输电塔采用两个回路分布于塔身两侧、三 相导线呈水平排列或垂直排列的干字形塔(塔头如图7和图8所示)或两条单回路倒三 角分别置于塔身两侧的T型塔(如图9所示)。存在以下问题:1、双塔窗型塔走廊宽 度较大,用钢量大,工程造价较高,不够节能环保。2、T形塔横担长、扭矩大,对于 高电压等级的输电杆塔而言,由于线路荷载较大,杆塔的抗扭性能不够可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双回路输电塔,以减小输送走廊宽度、提高输送电力能力、增 强电塔抗扭性、节约土地资源并降低生产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提供一种双回路输 电塔,所述输电塔包括竖直设置的塔身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塔身上下两端的塔头和基础,
所述塔头包括塔窗、设置在所述塔窗上部两端的地线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塔窗内的回 路导线;
所述基础包括混凝土基础和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础上端的承台。
所述塔窗形状为多边形,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担、垂直于所述横担分别对称设置在 所述塔身两侧的支撑曲臂;
所述塔窗内设有呈垂直排列成上、中、下层的V型或U型回路导线。
所述U型回路导线由三个绝缘子串通过导线金具连接构成;
所述V型回路导线由两个绝缘子串通过导线金具连接构成。
所述导线金具包括形状为正多边形的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框架顶点的导线线夹;
所述导线线夹包括依次连接的十字轴、弹性柱和由线夹主体和线夹压盖组成的线 夹;
所述十字轴与框架活动连接,其轴向中心设有与所述线夹主体固定连接的固定轴;
所述弹性柱设置在所述十字轴四周。
所述绝缘子串包括表面设有硅橡胶复合材料层的环氧树脂玻璃钢引拔棒和设置在 所述引拔棒轴向方向的伞裙状绝缘子。
所述塔窗内设有沿所述塔身径向方向设置的横梁,将所述塔窗分为上窗和下窗;
所述上窗和下窗内均设有呈垂直倒三角排列的V型或U型回路导线。
所述输电塔表面镀有防腐材料,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防腐材料含:
Al:0.01~2.2%、Mg:0.01~0.45%、Re:0.06~2.0%、
Cu:0.03~1.5%、Cr:0.08~0.3%、Nb:0.005~0.01%、
Ni:0.006~0.01%、B:0.002~0.06%,余量为Zn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混凝土基础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的下述组份构成的混凝土浇注而成:
水泥、矿物掺合料、中砂、石子、水、防腐剂和萘系减水剂:水泥,7%~9%;矿 物掺合料,6%~8%;中砂,30%~33%;石子,42%~48%;水,7%~8%;防腐剂,0.6%~0.7% 和萘系减水剂为0.1%~0.2%。
所述承台包括在所述混凝土基础上端依次设置的底板、固定梁和塔脚固定件;
所述底板为钢筋网混凝土板;
所述固定梁为沿所述底板横向平行排列的钢筋混凝土板条,垂直于其轴向方向设有 与所述底板相连的螺栓;
所述塔脚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固定梁垂直固定的固定立柱和预埋在所述固定立柱内 与其同轴心设置的地脚螺栓。
所述输电塔采用型号为Q235、Q345、Q390、Q420或Q460的角钢或钢管构成。
以某1000kV双回交流线路直线塔为例,分别设计了常规导线排列型式杆塔以及本 专利的双回路输电塔。在相同设计条件下对比走廊宽度及拆迁成本,如表1所示。其中, 单位拆迁费用按1500元/m2考虑,线路长度按200km考虑。
表1走廊宽度及成本比较(1000kV双回交流)
根据表1数据可见,本发明提出的双回路输电塔的线路走廊宽度及拆迁成本较之常 规塔型均有显著减少,优势较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6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