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96582.3 | 申请日: | 2015-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5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余敏斌;李劲嵘;刘晶;陈子东;邓大明;周谟圣;袁俊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 主分类号: | A61B3/02 | 分类号: | A61B3/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06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两眼间 对比度 调控 物像 不等 心理物理学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科测量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物像不等(aniseikonia)指的是左右眼成像大小不等的现象,一般认为3%-5%的物像不等即可引起正常人双眼融合的困难及立体视觉的障碍。当两眼间成像相差太大引起融像困难,则称为病理性的物象不等。病理性的物象不等不仅妨碍正常双眼视觉的建立,同时还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视觉症状。屈光参差是物象不等发生的重要原因,且随着参差度数的增加物像不等现象会更加显著。除了单纯屈光参差,在弱视群体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屈光参差患者,物像不等也被认为可能是影响屈光参差性弱视视觉抑制重要因素,这在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尽管在存在视觉抑制的情况下,弱视患者由于弱视眼被压抑无法形成双眼视觉,从而不会因为物像不等而产生不适的症状,但是随着抗抑制训练的逐步开展,弱视患者的初级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此时物像不等有可能重新成为影响视力进一步提高以及弱视治疗的障碍。因此,对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物像不等现象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生机制研究,是在我们团队已有研究方向基础上的科学延伸,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单纯性屈光参差患者,特别是部分只能通过佩戴框架眼镜矫正的患者,物像不等的定量测量,能够为后续的个性化的利用光学改良框架镜矫正不等像提供更为有力的客观的依据。左右眼成像大小不等的这一临床现象早在1866年即已被提出。如前所述,物像不等指的是同一物体经双眼光学系统成像,在中枢整合后感知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的现象。物像不等的形成原因包括光学因素、视网膜解剖因素及知觉因素。其中,光学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以屈光参差为例,未矫正的轴性屈光参差会导致眼轴长的眼视网膜形成模糊像,模糊像通常显得更大;而通过框架眼镜矫正的屈光参差,则由于双眼矫正眼镜的放大率不一致而导致视网膜像大小不一。其次,由于视网膜细胞感受野在视觉中枢的空间对应特点,视网膜解剖因素也影响了物像不等的大小,比如一些眼科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物像不等。最后,物像不等有可能在视觉中枢整合时得到一定代偿,有研究显示,实验性不等像的受试者能在短短3天内即可代偿由于镜片放大率不一致导致的空间畸变。
物像不等的发病率在3%至30%不等,而且随着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及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开展,物像不等的症状将会更加常见。物像不等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主观不适症状,大部分的患者会出现视疲劳,头痛,部分患者还有畏光,阅读困难,恶心,复视等,这些症状会在视近或观察运动中的物体时加剧。
关于物像不等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包括空间不等像计(spaceeikonnometer)等多种测量仪器被发明生产并投入使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人们发现,无论使用多么精确的仪器,物像不等的测量结果总是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即使是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试,结果也难以稳定。在众多的测量方法中空间不等像计曾被作为物像不等测量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体积庞大且检查必须要求被试者存在良好立体视功能,这些条件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该设备已停产,因此对物像不等的科学研究也一度停滞。而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基于计算机系统开发的程序软件,代表的如:AniseiknoiaInspector,目前已经更新至第三代,但由于其购买成本高,且目前仅用于正常患者筛查,应用时间较短其准确性和可重性还有待观察。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便携式的不等像检查本(NAT)是由日本学者粟屋发明,该检查本虽然携带操作简便但是普遍被认为可信度及重复性较低,严重低估不等像值,仅能作为参考。
尽管物像不等被认为是有可能影响弱视患者视觉发育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针对弱视患者的物像不等研究一直鲜有报道。这是由于根据传统的认识,弱视患者大部分存在视觉抑制,在双眼分视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形成双眼融像。因此目前在现有的不等像检查手段对弱视患者特别是抑制较重的弱视患者使用仍存在很大困难,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真实的双眼物像大小的差异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判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未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65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