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91224.3 | 申请日: | 2015-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9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 发明(设计)人: | 龙飞;陈建军;陈何国;蒋金博;陈弘;高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171/00 | 分类号: | C09J171/00;C09J11/04;C09J11/06;C09J11/08;C09K3/1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园园;万志香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组份 硅烷 改性 密封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材料包括硅烷改性聚醚,增塑剂,增量填料A,补强填料,色粉,触变剂,光稳定剂,中空玻璃微球,交联剂,偶联剂,增量填料B,有机锡催化剂,钛催化剂等。本发明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材料使用钛催化剂部分替代有机锡,有机锡含量低,可以减少有机锡的危害;生产工艺简单,不需要高温脱水,成本低;固化时利用自身的水分,胶层外部和内部同时固化,克服了单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温依靠湿气固化、由表及里、深层固化慢的缺陷,固化速率随外界环境变化小,具有良好的施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可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机车、电子电器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密封胶主要有聚硫、硅酮、聚氨酯、环氧等。聚硫密封胶有臭味、低温固化慢、易老化变硬、耐久性差等缺点;硅酮密封胶耐老化性能优异,但其强度低,抗污染性差;聚氨酯密封胶虽然强度很高,但含有游离的异氰酸酯,固化时易形成气泡,耐老化性能差,而且经常需要配合底涂使用。环氧密封胶固化后强度高,但很脆,内应力很大,耐老化、耐黄变性能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对密封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越来越明显。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Kaneka公司率先开发出硅烷改性聚醚聚合物,随后开发出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由于其对基材的广泛粘接性、环境友好性、高抗形变位移能力、低污染性等优点,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目前,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在日本建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欧美等国也占有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在我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研发、应用和市场推广都尚处于市场推广阶段。
很多专利都公开了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是以单组份为主,配方大多以有机锡为催化剂。为了保证密封胶的固化速率,有机锡含量比较高,一般占硅烷改性聚醚的0.5%~5%;有机锡对健康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欧盟从2010年开始限制使用。单组份产品虽然使用方便,但生产时需要高温脱水、降温,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固化依靠空气中的湿气,受外界环境影响显著,湿度低、温度低时表干慢,湿度高、温度高时表干快,固化由表及里,深层固化慢,一般24h固化厚度为4~6mm。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机锡含量低、生产简单、施工稳定、深层固化快的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双组份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其中,按质量份数计,所述A组分包括:硅烷改性聚醚30~50份,增塑剂0~30份,增量填料A 40~60份,补强填料2~10份,色粉5~15份,触变剂0.05~3份,光稳定剂0.03~1份,中空玻璃微球0~8份,交联剂0~3份,偶联剂0.05~3份;所述B组分包括:增塑剂5~40份,增量填料B 10~55份,有机锡催化剂0.03~0.12份,钛催化剂2~8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钛催化剂是多烷氧基型钛酸酯、二烷氧基钛双(β-二酮酯)配合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钛催化剂是钛酸异丁酯、钛酸正丁酯、钛酸异丙酯、二异丙氧基双乙酰丙酮钛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硅烷改性聚醚是端基为甲氧基的聚氧化丙烯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酯类或聚醚多元醇;所述光稳定剂为水杨酸酯类、苯酮类、苯并三唑类、取代丙烯腈类、三嗪类、受阻胺类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塑剂为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或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或PPG(聚丙二醇);所述光稳定剂为巴斯夫的UV-P、UV-9、326、327、328、531、540、622、744、770、788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12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