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91198.4 | 申请日: | 2015-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6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运林;陈旭东;丁克伟;刘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0 | 分类号: | G01N3/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6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套筒 灌浆 密实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发明公开了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不断深入,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取决于钢筋的连接是否可靠,现行的方法大多采用灌浆套筒连接,灌浆套筒连接的质量主要依赖于套筒内的灌浆密实程度,因而需要有检测手段来检验现场施工灌浆的密实度,但是由于套筒采用的是钢质材料以及套筒内空间狭小,现有的检测验收方法无法进行检验,这是目前装配式结构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直接影响着建筑工业化事业的推进,因而迫切需要研制出套筒灌浆密实度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当前装配式结构中套筒灌浆密实度无法检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检测灌浆套筒内灌浆密实度。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包括冲击锤、导向器、出浆口、进浆口、灌浆料、套筒、钢筋、传感器、信号放大器、计算机。所述套筒内设有钢筋并灌浆,所述的传感器贴在被检测套筒的进浆口的浆料表面,所述的导向器贴在套筒的出浆口浆料表面,所述的冲击锤冲击导向器进行击振,所述的传感器接收振动反射信号,所述的信号放大器对接收的反射信号进行放大并存储,所述的计算机读取信号放大器存储的信号。
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方法,检测步骤如下:
S1:将钢筋放入套筒,对套筒内灌浆,形成套筒浆锚件;
S2:连接计算机、信号放大器、传感器,设置主机参数;
S3:将传感器贴在被检测套筒进浆口浆料的表面上;
S4:将导向器贴在被检测套筒出浆口浆料的表面,用冲击锤冲击导向器激振;
S5:传感器接收到反射信号;
S6:信号放大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并将信号数据存储在仪器内;
S7:计算机读取信号数据并进行波谱分析,将分析结果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该套筒灌浆密实程度。
上述步骤S3中传感器不能触碰套筒表面金属,上述步骤S4中冲击锤冲击过程中导向器不能触碰套筒表面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对比组为灌浆密实的采用同样制作工艺的套筒浆锚件。
3.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收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该种检测技术弥补了现有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技术的空白,提高了套筒灌浆质量和钢筋连接的可靠性,从而保证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装配式结构技术水平,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其中:1-冲击锤,2-导向器,3-出浆口,4-灌浆料,5-套筒,6-钢筋,7-进浆口,8-传感器,9-信号放大器,10-计算机。
图2是灌浆密实波反射示意图,
其中:1-冲击锤,2-导向器,3-出浆口,4-灌浆料,5-套筒,6-钢筋,7-进浆口,8-传感器。
图3是灌浆有缺陷波反射示意图,
其中:1-冲击锤,2-导向器,3-出浆口,4-灌浆料,5-套筒,6-钢筋,7-进浆口,8-传感器。
图4是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波普对照图,
其中:Ch.1-灌浆密实波形图,Ch.2-灌浆存在缺陷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包括冲击锤1,导向器2,出浆口3,灌浆料4,套筒5,钢筋6,进浆口7,传感器8,信号放大器9,计算机10。所述套筒5内设有钢筋6,钢筋6和套筒5灌浆连接形成套筒浆锚连接件,此套筒浆锚连接件可有多种形式,在本实施例中不描述,套筒5一端与钢筋连接,连接方式有螺纹连接或其他连接方式,但是无论何种连接方式,都要实现钢筋6与套筒5的稳固连接。
一种套筒灌浆密实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其主要步骤:
S1:将钢筋放入套筒,对套筒内灌浆,形成套筒浆锚件;
S2:连接计算机、信号放大器、传感器,设置主机参数;
S3:将传感器贴在被检测套筒进浆口浆料的表面上;
S4:将导向器贴在被检测套筒出浆口浆料的表面,用冲击锤冲击导向器激振;
S5:传感器接收到反射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11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