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6136.4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7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赵千川;孙世杰;程志金;邹建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群体 感知 技术 环境 信息 采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信息测量获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 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智慧校园的数据源主要来自传感器系统,但是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故障或零点漂移等问题,从而造成数据丢失或产生较大误差,同时,一些较复杂信息(如 人员密度等)存在着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以及传感器成本高、可靠性差、涉及隐私保护 等。
相关技术中,通过移动群体感知技术增强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具体地,移动群体感 知技术利用人们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对人及周边环境进行感知,将得到的感知信息上传 至后台的服务端并进行数据融合,最终向终端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服务。人在移动群体 感知中的参与方式与程度的量度被称为感知模式,分为参与式感知模式和机会式感知模式, 其中,参与式感知指人作为主体,自主地选择方式、时间、地点采集感兴趣的感知数据, 在这过程中,人的主动参与能够提高感知精度,使感知更智能,并且可以降低感知复杂度。 因而,参与式感知模式为解决智慧校园环境信息获取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人的主观感知, 可以获取一些不易测量或无法测量的信息的估计数据,如场所人员密度、突发事件、设施 故障情况等。然而,参与式感知模式需要用户主动参与,而这容易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设计者在用户招募、用户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做出革新,确保用户参与的积极 性。除此之外,应确保系统能够有效准确地识别终端上下文,即高效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参 与感知的用户的行为和其所处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方法,该方 法可以提高采集的精确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用户所处位置;通过群体感知技术获取用户对所处位置的感知 信息,其中,所述感知信息包括常规描述信息与特别提交信息;采集所述所处位置中检测 的环境参数,其中,所述环境参数包括光强、温度、湿度、CO2浓度与噪声中的一种多种; 以及根据所述感知信息与所述环境参数得到多维环境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方法,通过引入群里感知 技术获取用户的感知信息,以将用户的参与和物理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平台的两大信息获 取途径,从而根据感知信息与物理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参数获取多维环境数据,除了采集室 内环境参数,还可以采集室外或者非环境参数的信息,提高采集的精确度,确保用户的参 与积极性,高效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参与感知的用户的行为和其所处环境,从而保证数据的 完整性和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方法还可以具有如 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采集方法还包括:通过图表形式显示所述 多维环境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用户所处位置具体包括:通过用户扫 描二维码和/或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系统得到所述所处位 置。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常规描述信息可以包括强、温度、湿度、CO2浓度、噪声与风速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特别提交信息可以包括人员密度、设备故障 与突然事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感知技术的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包括:移 动终端,用于获取用户所处位置,并通过群体感知技术获取用户对所处位置的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感知信息包括常规描述信息与特别提交信息;多个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所处 位置中检测的环境参数,其中,所述环境参数包括光强、温度、湿度、CO2浓度与噪声中 的一种多种;以及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感知信息与所述环境参数得到多维环境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61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相邻的云间通信的支持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云计算虚拟机管理平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