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处理藻类的超声波及高级氧化协同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79204.4 | 申请日: | 2015-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3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郭迎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1/78;C02F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处理 藻类 超声 波及 高级 氧化 协同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处理藻类的超声波及高级氧化协同技术,属于藻类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体的富营养化在近几年已近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其己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全国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对富营养化现象的治理,最主要是对有害藻类的抑制,甚至是杀死有害藻类,其中以蓝藻为主要对象。蓝藻首先是对温度不挑剔,其次是种“喜欢污染”的植物,导致其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排挤掉其他的生物,霸占于一方水土。在自然界中,蓝藻有很强的竞争力,使其处于优势状态,并且在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的时候,水华中的藻,都是蓝藻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带来了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也没有幸免,带来的是高投资的引溧入津、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大型工程,还有就是被很少关注的大量的水处理方面的科研投资,抑制藻类就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最近几年,藻类的频繁出现,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用水。
现有传统治理藻类的方法主要有生物治理法,化学法或者物理法,生物治理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显著,而物理法中的隔离法及电磁波法沉积物干燥法、紫外线辐射法等,处理不够彻底容易二次或者多次爆发,比较常见的超声波处理法效果较好但是处理时间较长且不够彻底,所以需要制备一种快速抑制藻类生长,协同超声波处理藻类的方法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传统生物防治效果较差,物理方法处理不够彻底易多次爆发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通过臭氧冷冻成臭氧冰,先对所处理区域氧化并协同超声波处理藻类,随后再对其二次氧化处理藻类的方法,有效的抑制藻类的生长和藻类的繁殖,去除率较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1)将臭氧液体置于液氮中冷冻保存,制备得臭氧固体,随后对其切割制备得大小为20~30cm3的臭氧冰;
(2)将上述制备的臭氧冰投入至所需处理的藻类污染区域,投加量为2~3kg/m2,待投加完成后,通过曝气装置对其搅拌,使臭氧冰升化或气化;
(3)在投加臭氧冰10~15min后,打开超声波设备,将产生的超声波通过换能器进行处理,随后置于所需处理的水体中进行对水体中藻类进行超声波处理;
(4)待超声波处理1~2h后,对所需处理的水体再次添加臭氧冰,投加量为1~2kg/m2,待投加完成后,静置1~2天,收集并去除死亡藻类。
所述的超声波使用频率为50~120KHz,功率为300~500W,强度为5~12KW/m2。
所述的超声波所传播的最大深度为5~8m。
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臭氧冰氧化协同超声波处理藻类,去除率较高,可达80~85%,且处理6~8个月不会复发;
(2)臭氧制备臭氧冰作为氧化剂,成本较低,且绿色无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按将臭氧液体置于液氮中冷冻保存,制备得臭氧固体,随后对其切割制备得大小为20~30cm3的臭氧冰;将上述制备的臭氧冰投入至所需处理的藻类污染区域,投加量为2~3kg/m2,待投加完成后,通过曝气装置对其搅拌,使臭氧冰升化或气化;在投加臭氧冰10~15min后,打开超声波设备,将产生的超声波通过换能器进行处理,随后置于所需处理的水体中进行对水体中藻类进行超声波处理;待超声波处理1~2h后,对所需处理的水体再次添加臭氧冰,投加量为1~2kg/m2,待投加完成后,静置1~2天,收集并去除死亡藻类。
实例1
首先按将臭氧液体置于液氮中冷冻保存,制备得臭氧固体,随后对其切割制备得大小为20cm3的臭氧冰;将上述制备的臭氧冰投入至所需处理的藻类污染区域,投加量为2kg/m2,待投加完成后,通过曝气装置对其搅拌,使臭氧冰升化或气化;在投加臭氧冰10min后,打开超声波设备,将产生的超声波通过换能器进行处理,随后置于所需处理的水体中进行对水体中藻类进行超声波处理;待超声波处理1h后,对所需处理的水体再次添加臭氧冰,投加量为1kg/m2,待投加完成后,静置1天,收集并去除死亡藻类。
实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792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