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外双压边圈回程辅助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73863.7 | 申请日: | 2015-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4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沈左军;武方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李永联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外 双压边圈 回程 辅助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外双压边圈回程辅助机构,包括回程机构本体(e)、主滑块(d)、第一驱动块(h)、第二驱动块(c)、顶杆(f)和第二弹簧(g)、主滑块(d)设置在回程机构本体(e)内,能够在回程机构本体(e)内水平移动,回程机构本体(e)后端安装顶杆(f),第二弹簧(g)一端安装在顶杆(f)上,另一端穿过回程机构本体(e)与主滑块(d)后端连接,回程机构本体(e)的底部有开口,第一驱动块(h)的上端为斜面特征,穿过回程机构本体(e)底部的开口,主滑块(d)的后端是与第一驱动块(h)上端的斜面特征对应的斜面特征,当第一驱动块(h)向上运动时,通过斜面间的相对运动,能够使主滑块(d)向右运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结构件冲压技术领域,涉及该领域中的冷冲压模具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外双压边圈回程辅助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结构件模具在汽车车身制造中的重要性无需置疑,而且汽车模具一般是数量较大的一类,也是我国机电产品制造中迅速发展的冷冲压工艺装备。汽车车身结构件较覆盖件具有形状不规则,数量多的特点。而有些零件因为结构复杂,冲压件型面落差起伏较大或整体深度较深,针对此类零件各汽车主机厂采用带上压料或者二次成型工艺来保证零件的外观质量,即采用内外双压边圈结构来进行零件的成型。但是带上压料或者二次成型的模具生产的前提是,必须内压边圈全部脱离后,外压边圈才能顶起工作,否则会因为上压边圈对零件施加力量导致零件变形。所以,要求压机必须使用带有气缸闭锁功能才能生产;因为生产线通常为前期规划,多数压机不具备此功能,故此类零件的设计与制造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其次带气缸闭锁功能的压机价格普遍较高,采用内外双压边圈结构来成型的零件的生产成本而变相的提高了。
下面就传统的此类模具的实现方式进行简单描述。
传统的普通成型模具见图1及图2所示。其中包含上模本体1、下压边圈7、下模本体6、成形凸模5、顶杠8和板料9。首先,压机的气垫对顶杠8施加一定的力量,通过力量的传导,使得下压边圈7被顶起。然后板料9放在下压边圈7上,上模本体1向下运动,板料被上模本体1和下压边圈7加持住。上模本体1继续向下运动,板料9受下压边圈7和上模本体1之间的夹持力影响,开始产生塑形变形,直至成型凸模5和上模本体1压力达到一定值,板料9成型为最终钣金件形状。此类零件的生产,板料9在成型凸模5与上模本体1接触之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这时候板料可以流动,若内部形状变化剧烈,则一些常见的冲压缺陷如起皱、开裂等会产生,最终导致产品生产不合格。
若要在板料最终成型前控制材料流动,使其处在非完全自由状态,就需要带上压边圈的模具结构,带上压边圈成型模具见图3-图7所示。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包含有上模本体1、上模垫板2、第三弹簧3、上压边圈4、成型凸模5、下模本体6、下压边圈7、顶杠8和板料9。首先,压机的气垫对顶杠8施加一定的力量,通过力量的传导,使得下压边圈7被顶起。然后板料9放在下压边圈7上,上模本体1向下运动,带动上压边圈4向下运动,直至板料9被上模本体1上安装的上压边圈4固定在成型凸模5上。模具继续向下运动,直至上模本体1和下压边圈7将板料9夹持住。上模本体1继续向下运动,上压边圈4因受到第三弹簧3力的影响,开始对板料9施加力量,使得板料9被夹持部位不受力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自由部分的板料9受下压边圈7和上模本体1之间的夹持力影响,开始产生塑形变形,直至成型凸模5和上模本体1压力达到一定值,板料成型为最终钣金件所示形状。
模具回程开始时,压机的下气垫闭锁工作开始,这时候的回程程序是上模本体1向上运动,因为下压边圈7没有受到压机气垫力的影响,故下压边圈7不随着上模本体1一起向上运动。此时,上压边圈4因为受到第三弹簧3力量的影响,开始向下运动,使得板料渐渐脱离上模本体1的型腔。随着压机的滑块的向上运动,带动上模具本体1向上运动,直至上压边圈4脱开成型凸模5。这时,气垫闭锁结束,气垫带动顶杠8向上运动,使得板料9脱开成型凸模5,最终工作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738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费者电子产品
- 下一篇:用于给发光二极管提供直流电和亮度调节的集成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