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9968.5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5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赵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G06F21/57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件 安全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属于软件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软件安全性测试是检验软件中已存在的软件安全措施是否有效的测试,是保证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及在重要领域如航空、核工业、医疗等的软件事故的发生,软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软件安全性测试可以分为安全功能测试和安全漏洞测试两个方面。安全功能测试是在软件的需求分析阶段就定制软件的安全功能需求,明确软件的安全功能,在软件的验收阶段测试软件的相关功能实现与否。软件主要的安全性功能需求包括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访问控制、安全管理等。安全漏洞是指软件系统中存在的可被恶意代码或外来攻击利用的缺陷,目前的代码审查工具就是针对此类测试。目前国内进行的软件安全性测试,基本上都是通过使用工具进行基础的扫描,可检测的漏洞范围受限,与本行业的安全规则适用性限制,检测结果的效率和准确率参差不齐。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通过建立安全规则的模板,并依据模板创建待测软件安全规则库,导入已定义的软件安全规则库到软件安全漏洞扫描工具中,进行软件安全静态测试,形成初步的软件安全漏洞报告,针对初步的软件安全漏洞报告进行动静态方法相结合测试方法,提高软件安全测试的适用性、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软件安全性测试,可检测的漏洞范围受限,与本行业的安全规则适用性限制,检测结果的效率和准确率参差不齐的问题,提供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提高软件安全测试的适用性、准确性。
本发明提出的具体方案是:
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
定义软件安全规则的模板,并依据模板创建待测软件安全规则库;
将软件安全规则库导入到软件安全漏洞扫描工具中,进行软件安全静态测试,形成初步软件安全漏洞报告;
依据初步软件安全漏洞报告,将漏洞筛选为明显漏洞与不确定漏洞,针对不确定漏洞,依据漏洞设计测试场景和测试用例,在相关代码中插入桩进行动态验证,动态执行代码,执行测试用例集,通过已插入桩的输出,来判定是否为真的漏洞。
针对明显漏洞反馈进行修改,修改后复测,仍有明显漏洞继续重复进行,直至修复漏洞。
所述安全规则包括规则标识码、规则名称、规则描述、适用语言、规则分类、风险等级、推荐解决方案。
所述安全规则与风险等级是1对1的关系,与推荐解决方案是多对1的关系。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定义软件安全规则的模板,并依据模板创建待测软件安全规则库;将软件安全规则库导入到软件安全漏洞扫描工具中,进行软件安全静态测试,形成初步软件安全漏洞报告;依据初步软件安全漏洞报告,将漏洞筛选为明显漏洞与不确定漏洞,针对不确定漏洞,依据漏洞设计测试场景和测试用例,在相关代码中插入桩进行动态验证,动态执行代码,执行测试用例集,通过已插入桩的输出,来判定是否为真的漏洞。本发明通过建立安全规则的模板,并依据模板创建待测软件安全规则库,导入已定义的软件安全规则库到软件安全漏洞扫描工具中,进行软件安全静态测试,形成初步的软件安全漏洞报告,针对初步的软件安全漏洞报告进行动静态方法相结合测试方法,提高软件安全测试的适用性、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
定义软件安全规则的模板,并依据模板创建待测软件安全规则库;
将软件安全规则库导入到软件安全漏洞扫描工具中,进行软件安全静态测试,形成初步软件安全漏洞报告;
依据初步软件安全漏洞报告,将漏洞筛选为明显漏洞与不确定漏洞,针对不确定漏洞,依据漏洞设计测试场景和测试用例,在相关代码中插入桩进行动态验证,动态执行代码,执行测试用例集,通过已插入桩的输出,来判定是否为真的漏洞。
根据上述方法及发明内容,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软件安全测试方法:
定义软件安全规则的模板,并依据模板创建待测软件安全规则库;其中所述安全规则包括规则标识码、规则名称、规则描述、适用语言、规则分类、风险等级、推荐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99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