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炭基催化剂脱硫脱硝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68415.8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3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邢德山;吴春华;樊腾飞;刘建民;薛建明;谷建功;张乾;柴晓琴;程文煜;蔡彦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90;B01D53/5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基催化剂 脱硫脱硝系统 吸附系统 脱附 吸附 空气加热系统 烟气净化技术 资源回收利用 氨气 冷却水系统 输送机系统 氮气系统 管道连接 锅炉烟气 火电行业 两级移动 稀释系统 系统设备 烟囱排放 烟气条件 烟气系统 再生系统 量变化 吸附塔 高硫 脱除 脱硫 脱硝 烟气 加热 再生 达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炭基催化剂脱硫脱硝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烟气系统(A)、脱硫吸附系统(B),脱硝吸附系统(C)、炭基催化剂输送机系统(E)、氮气系统(F)、氨气化稀释系统(G)、冷却水系统(I)、炭基催化剂再生系统(D)和空气加热系统(H),各系统之间通过管道连接而成。锅炉烟气经过炭基催化剂脱硫脱硝系统处理达标后进入烟囱排放,吸附后的炭基催化剂经加热脱附后再生回到吸附塔,脱附出的高浓度SO2用于资源回收利用。该系统设备采用两级移动吸附分别脱除SO2和NOx,对高硫分、变硫分和烟气量变化较大的烟气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为炭基催化剂烟气净化技术在火电行业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炭基催化剂为吸附剂及催化剂的锅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炭基催化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原理为:烟气在炭基催化剂的吸附及催化作用下,烟气中的SO2和O2及H20发生反应生成H2SO4,H2SO4吸附在炭基催化剂表面;同时利用炭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烟气中NOx与氨气发生催化还原反应生成N2,实现了烟气的脱硫脱硝。吸附催化反应后的炭基催化剂进行再生后循环利用。
利用炭基催化剂进行烟气脱硫脱硝的系统方法已经很多,但是现有的系统设计及系统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的炭基催化剂(如活性焦)脱硫脱硝系统多针对流量和浓度相对特定的烟气条件设计,在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变化较大或较快时炭基催化剂物料的调节比较困难或物料易发生较大磨损。
2、当SO2和NOx浓度较高时,采用单塔布置无法实现两种污染物的低浓度排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炭基催化剂脱硫脱硝系统。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利用炭基催化剂脱硫脱硝系统进行火电厂锅炉烟气脱硫脱硝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炭基催化剂脱硫脱硝系统,该系统包括烟气系统(A)、脱硫吸附系统(B),脱硝吸附系统(C)、炭基催化剂输送机系统(E)、氮气系统(F)、氨气化稀释系统(G)、冷却水系统(I),各系统之间通过管道连接组成,系统还包括炭基催化剂再生系统(D)和空气加热系统(H);
所述烟气系统(A)包括原烟气(锅炉烟气)输入管道(25)、混合气管道(26)、净烟气排放管道(27)、脱硫吸附塔入口联箱(2)及出口联箱(3)、脱硝吸附塔入口联箱(8)及出口联箱(9);
所述脱硫吸附系统(B)包括脱硫吸附塔(2)、脱硫吸附塔顶料斗(4)、物料给料阀(5)、物料卸料阀(6);脱硫吸附塔顶料斗、物料给料阀、脱硫吸附塔、物料卸料阀依次自上而下布置;
所述脱硝吸附塔系统(C)包括脱硝吸附塔(7)、脱硝吸附塔顶料斗(10)、物料给料阀(11)、物料卸料阀(12);脱硝吸附塔顶料斗、物料给料阀、脱硝吸附塔、物料卸料阀依次自上而下布置;所述脱硝吸附塔与所述脱硫吸附塔串联设置;
所述炭基催化剂再生系统(D)包括脱附再生塔(13)、脱附再生塔顶料斗(14)、物料给料阀(15)、物料卸料阀(16)、振荡筛(17);脱附再生塔顶料斗、物料给料阀、脱硝吸附塔、物料卸料阀、振荡筛依次自上而下布置;
脱硫吸附塔(2)和脱硝吸附塔(7)并行设置,原烟气由烟气系统(A)输送至脱硫吸附塔(1)进行脱硫处理,处理后烟气再输送至脱硝吸附塔(2)进行脱硝处理,处理达标的净烟气经排放管道排放;再生后的炭基催化剂经振荡筛筛选后由吸附塔链条输送机(19)分别送至脱硝吸附塔与脱硫吸附塔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84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堰体校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中频无芯感应排放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