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68201.0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9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宇;陈何国;陈思斌;阳习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48;C08G18/38;C08G18/32;C08K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园园;万志香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辊用 硅烷 改性 聚氨酯 弹性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的原料组成以重量份计,包括:聚氨酯预聚体100份,硅烷封端剂1~10份,交联剂1~5份,抗静电剂1~10份,催化剂0.01~0.1份;其中所述聚氨酯预聚体由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官能度为2~3的聚环氧丙烷醚多元醇合成。本发明所得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耐磨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节省了材料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生产的胶辊,常见的有天然橡胶胶辊、合成橡胶胶辊、聚合材料胶辊等。天然橡胶胶辊和合成橡胶胶辊生产需要采用高温混炼技术和真空脱泡技术,对设备的要求严格,而且能耗高,逐渐被高性能、多功能、节能环保、寿命长、适用范围广的聚氨酯胶辊取代。聚氨酯胶辊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胶体材料和芯轴黏接牢固,适应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胶体具有足够的表面黏度,可保证胶辊在印刷过程中有良好的传墨及着墨性能;适合各种类型的油墨及印刷方法。对各类油墨、润版液、清洗剂中的溶剂成分有特殊的耐抗性;长期使用胶辊保持良好的物理弹性,而且耐撕裂性能、回弹性能良好,耐磨性能极佳;因此使用寿命长,易保存,长期存放不影响使用效果;能够承受高压力、高转速、高湿的生产环境。文献资料数据显示,聚氨酯胶辊的抗张强度、耐磨性是天然橡胶胶辊的3倍和5倍;压缩永久变形、回弹性较好;聚氨酯胶辊使用寿命为一般胶辊的3倍以上。
由于聚氨酯预聚体粘度难以控制,预聚体容易发生自聚反应而引起粘度大幅度上升,导致抗静电剂难以添加;且可操作时间变短,浇注后真空排泡难度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粘度稳定,不会发生自聚凝胶,而且可操时间延长,降低了浇注后真空排泡难度;同时,本发明提高了材料的耐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其原料组成以重量份计,包括:聚氨酯预聚体100份,硅烷封端剂1~10份,交联剂1~5份,抗静电剂1~10份,催化剂0.01~0.1份;其中所述聚氨酯预聚体由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官能度为2~3的聚环氧丙烷醚多元醇合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原料组成以重量份计,包括:聚氨酯预聚体100份,硅烷封端剂1~5份,交联剂1~3份,抗静电剂5~10份,催化剂0.01~0.05份。上述硅烷封端剂进一步优选为3~5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所述官能度为2~3的聚环氧丙烷醚多元醇的质量比为10:1~1.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硅烷封端剂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氨酯预聚体的NCO基团含量为3~5wt%,粘度为80000~100000cp。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交联剂为丙三醇、三羟甲基乙烷、山梨醇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静电剂为导电炭黑,粒径为2~4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剂为乙二胺或三乙胺。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胶辊用硅烷改性聚氨酯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聚氨酯预聚体与所述硅烷封端剂搅拌脱泡进行封端反应,得硅烷封端聚氨酯预聚体;
(2)在步骤(1)所得硅烷封端聚氨酯预聚体中依次加入所述交联剂、所述抗静电剂、所述催化剂,搅拌均匀,趁热浇入模具中,真空排泡,固化,脱模后熟化,冷却后粗磨精磨,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82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面天线与手持装置
- 下一篇: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推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