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4787.3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1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林学春;刘燕楠;张志研;梁浩;王奕博;高文焱;林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481 | 分类号: | G01S7/481;G01S17/06;G01S17/08;G01S17/8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免 水下 激光 测探 器被杂 散光 损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水下激光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能够在水下探测时屏蔽杂散光,有效保护探测器的信号接收器件,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特点。
背景技术
水下激光探测器可以实现对水下目标(如水雷、鱼类等)的准确测距和定位,且在近、浅海海域比声纳探测更具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海水对激光光波具有强衰减性,在进行直接探测时,要求信号接收装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便响应微弱的激光回波光场。但是,由于海洋环境较为复杂,信号接收装置极易收到强度较大的杂散光的干扰,不仅无法得到有效数据,还很容易造成器件永久性损伤、乃至完全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通过光电分析/控制模块与脉冲激光源联动工作,具有价格经济、结构简单和应用灵活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包括:
一调Q器件;
一信号光接收窗口,其位于调Q器件的同轴光路上;
一信号接收器件,其位于调Q器件和信号光接收窗口的同轴光路上,且在信号光接收窗口之后;
一光电分析/控制模块,其位于调Q器件的同轴光路上,位于信号接收器件之后;
一探测激光发射窗口,其位于信号光接收窗口同法线方向上,即与信号光接收窗口光轴平行;
一脉冲激光源,其位于探测激光发射窗口的同轴光路上;
一防水外壳,以上信号接收器件、光电分析/控制模块、和脉冲激光源均容置于防水外壳内;
该调Q器件和探测激光发射窗口位于防水外壳的侧壁上。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能够有效地阻断杂散光、保护水下激光测探器的信号接收器件,装调简单,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专利提供的一种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包括:
一调Q器件1,所述调Q器件1是声光Q开关或电光Q开关;
一信号光接收窗口2,其位于调Q器件1的同轴光路上,所述信号光接收窗口2和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是平面镜、平凹镜或平凸镜,所述信号光接收窗口2和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是K9材料,或是熔石英材料;
一信号接收器件3,其位于调Q器件1和信号光接收窗口2的同轴光路上,且在信号光接收窗口2之后,所述信号接收器件3是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光电倍增管、光电池等光电转换器件;
一光电分析/控制模块4,其位于调Q器件1的同轴光路上,位于信号接收器件3之后;
一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其位于信号光接收窗口2同法线方向上,即与信号光接收窗口2光轴平行;
一脉冲激光源6,其位于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的同轴光路上,所述脉冲激光源6是可以输出脉冲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等各种激光器;
一防水外壳7,以上调Q器件1、信号光接收窗口2、信号接收器件3、光电分析/控制模块4、和脉冲激光源6均容置于防水外壳7内;
该调Q器件1和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位于防水外壳7的侧壁上。
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专利提供的一种避免水下激光测探器被杂散光损伤的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调Q器件1、信号光接收窗口2、信号接收器件3、光电分析/控制模块4、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脉冲激光源6和防水外壳7,其中调Q器件1、信号光接收窗口2、信号接收器件3、光电分析/控制模块4、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和脉冲激光源6全部位于防水外壳7之内;光电分析/控制模块4通过电信号控制调Q器件1和脉冲激光源6,同时接收信号接收器件3收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反馈和存储。
请参阅图1所示,脉冲激光源6发出的激光束与探测激光发射窗口5光学同轴,调Q器件1与信号光接收窗口2光学同轴,且上述两光轴互相平行。信号接收器件3和调Q器件1分别位于信号光接收窗口2左右两侧,且调Q器件1的通光孔径不小于信号光接收窗口2的通光孔径,信号接收器件3的光信号探测范围不小于信号光接收窗口2的透光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47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