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2457.0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3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立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8 | 分类号: | A61K36/8998;A61P9/06;A61K35/618;A61K35/02;A61K35/1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朱彩霞 |
地址: | 25002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心房 颤动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药,属于中医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近年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的报道较多,中医治疗对控制心室率、缓解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丰富了心房颤动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但大多数是经验报道,可重复性差,缺乏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许多经验难以推广。且多数文献报道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多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囿于固定辨证模式简单叠加,缺乏独立的辩证思考;或依赖现代医学对心房颤动病理生理的描述,生搬硬套;或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药,块乏辩证;或对危急重症首选西药,不敢放手用中药。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理,同时有必要研发治疗效果更好的中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对心房颤动在治疗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药,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乌梅4-6、酸枣仁9-15、丝瓜络9-15、黄芪20-30、台党参10-20、炒白术6-12、茯苓5-9、苦参4-6、丹参10-15g、当归10-15、五味子1-3、生地10-20、橘红10-20、海螵蛸5-9、延胡索3-9、龙齿10-15、麦冬6-12、炒白芍6-15、柏子仁10-15,桑叶6-9、补骨脂6-12、枸杞6-12、琥珀3-6(冲服)、车前子(包煎)6-10、浮小麦5-10、焦三仙9-15、甘草3-6。
制备方法如下: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药,除琥珀外其他原料药加清水1000毫升(车前子用纱布包好),浸泡30分钟,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煮2次,合并药液。琥珀研成粉末放入碗中,用上述药液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促疾、雀啄,晕厥、胸痹等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心动悸”。本发明人认为心房颤动的病位在心,其主要症状为心悸、头晕、胸闷、脉结或代等;常与心气(胆气)虚、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淤血阻络等因素有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尤以本虚为主。皆由心气不足或心之阴血亏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致心脉不畅,脉络瘀滞,心失所养而致。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五脏。故而在治疗时,以温阳益心安神为主,加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本发明诸药合用治疗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各组分药理作用如下:
乌梅:味酸;性平;肝;脾;肺;肾;胃;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酸枣仁:甘、酸,平。归肝、胆、心经。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丝瓜络:甘,平。归肺、胃、肝经。通经活络,清热化痰。治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丸肿痛,肺热痰咳,妇女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痔漏。炭:能止血。治便血、血崩。
黄芪: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微两亏诸证。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立医院,未经山东省立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24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