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DDO-OFDM系统的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61756.2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9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洁炜;毕美华;杨国伟;郑坤;卓怡琳;黄天成;牟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2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ddo ofdm 系统 基于 梳状导频 信道 估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DDO‑OFDM系统的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求出导频位置;步骤2、在发射端的发送信号中的导频位置插入导频子载波;步骤3、在接收端对接受信号在同等导频位置处提取出导频子载波;步骤4、利用LS估算平均法估计出导频子载波的平均频率响应;步骤5、利用线性插值法估计出信道中数据子载波的频率响应。在同等导频开支下,本发明的算法降低了误码率,提高了估计精度,提高了信噪比增益;本发明的算法误码率受导频开支影响小,即使用较小的导频开支也能保证低误码率,提高了频带利用率;本发明的算法复杂度低,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DDO-OFDM系统的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光通信表现出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单信道传输的数据速率大大增加,趋近于100Gb/s;网络必须具备很快的动态调整能力。但当数据速率达到100Gb/s时,传统的光纤分段补偿变得昂贵而耗时,对系统色散的补偿很难准确实现,而OFDM由于具备良好的计算特性,通过在频域的复数运算,可以方便的对光纤色散进行补偿。具体参考文献:SHIEHW,BAOH,TANGY.Coherent Optical OFDM:TheoryandDe-sign[J].Optics Express 2008,16:41-859。
2005年,N.E.Jolley和T.M.Tang等人在OFC2005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把OFDM技术应用于光纤传输系统中,并实验证明了10Gb/s的信号能够在多模光纤中传输1km,从此,人们开始了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OFDM)的研究。参考文献:Jolley N E,Kee H,Pickaed P,etal.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a 1550nm 10Gbit/s optical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signal over 1000m of multimode fibre using adirectly modulated DFB.In: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2005.Technical Digest.OFC/NFOEC.Harlow,UK,2005,6-11。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进行傅立叶反变换(IFFT),产生一组正交的子载波用于低速率数字信号的并行传输,从而完成高速数字信号的传输任务。这一过程最突出的优点在于提高了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同时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
O-OFDM与传统的光通信相比,它已经表现出了频谱效率高、对抗色散和非线性效应效果明显等许多突出的优点,而这些对下一代高速率通信系统都将十分重要。目前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了O-OFDM在未来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其具备自适应单抽头频域均衡的能力,O-OFDM在未来动态交换光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O-OFDM系统的直接检测中需要对信道进行估计,信道估计的精度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信道参数估计是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能否获得详细的信道信息,从而在接收端正确地解调出发射信号,是衡量一个光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经前期文献调研可知,目前信道估计法以基于块状导频的平均法和盲估计算法为主,但这两种算法都存在一定不足。基于块状导频的平均法频率开支大,频谱利用率低;盲道法存在精度低、复杂度高、统计时间长等缺陷,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克服当前信道估计算法存在缺陷的新算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17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