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华南沿海赤潮灾害应急监测与预警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61278.5 | 申请日: | 2015-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5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宇;白毅平;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1N21/53 | 分类号: | G01N21/53;G01N21/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兆君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33 | 代理人: | 刘俊玲 |
| 地址: | 5103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华南 沿海 赤潮 灾害 应急 监测 预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赤潮水体分析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赤潮灾害应急监测与预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MODIS反演的水质参数分布数据产品可以用于分析赤潮爆发几率判别,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以及初级生产力水平等。赤潮爆发的准确判别对研究海水水质、渔业资源、旅游业等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类无节制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耦合效应,我国沿岸赤潮呈频发势态,给当地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201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公里。南海14次,累计面积223平方公里。2011年我国沿海共发生赤潮55次,累计面积6076平方千米。南海11次,累计面积190平方千米。2012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73次,1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5亿元,其中南海区10次。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46次,其中有毒赤潮7次。2013年最大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千米。2014年南海区共监测到赤潮16次,赤潮累计面积约684平方千米,赤潮生物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红色赤潮藻、多纹膝沟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和条纹环沟藻。2014年两次较大面积的赤潮均发生在广东湛江港附近海域,赤潮种类为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从2001年以来南海区赤潮调查报告来看,2014年赤潮发生的面积较大,次数较多。赤潮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因此,南海海域的赤潮监测研究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赤潮监测预警体系亟需完善,赤潮防治、应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赤潮水体判别,可以即时地对赤潮灾害进行预警以及采取及时有效地灾害决策。因此,基于遥感反演数据产品对赤潮水体进行有效判别,是进一步提高海域资源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赤潮水体判别方法,用于华南沿海赤潮灾害应急监测与预警,该方法基于多因素综合分析,提高了赤潮判别的时效性,能够进一步提高赤潮应急灾害管理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华南沿海赤潮灾害应急监测与预警方法,其步骤包括:
A:按照所需时间、区域测量得到相应水体光谱数据后计算得到相应水体的反射率数据;
B:利用步骤A所得反射率数据计算荧光高度(FLH),其中FLH的计算采用667nm、678nm、748nm三个波段进行比值计算;计算FLH的具体方法如下式(1)所示:
C:利用步骤A所得反射率数据采取6波段算法提取海水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A得到的已经过大气校正的反射率数据rrs表达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未经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12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