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热水器节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0436.5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6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胡达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碧娴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1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热水器 节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太阳能热水器技术的一个领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在生活用热水方面可持续的依靠,它能每天都在零排放的条件下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热水,是节能减排的理想选择。但是,为了能吸收更多的阳光,太阳能热水器必须要安装在室外阳台或屋顶上。阳台或屋顶离使用热水的地方,例如卫生间、厨房等往往还有一段距离。要把热水送到这些地方就只能用热水管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阳台或屋顶到使用热水的地方一般都有几米或十几米甚至是几十米的距离。这段距离的热水管中常常还留存着使用者上次使用热水时剩下的由热水经自然散热后变冷的冷水。这些冷水不是使用者想要的东西,它对使用者来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筋。把它排放掉是对宝贵水资源的浪费,要使用它,但它的温度又达不到要求。无可奈何之下人们只能选择把冷水排掉,因此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很多人会因此而重新考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计划,可见太阳能能热水器的这一缺点不但对太阳能能热水器的推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者在使用热水前能把热水管里的剩余的冷水重复使用,以便节约用水,本申请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在热水管上安装阀门、水泵和储水罐,在使用热水前先把热水管里的冷水排放入储水罐里,用完热水后把储水罐里的冷水泵回热水管中。
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约了用水和热能。使用者在使用热水前先把热水管里的冷水排放在储水罐里储存起来,跟着热水管里出来的便是热水可供使用者即时使用。当使用者用完热水后,再用水泵,把储水罐里的冷水泵回热水管中,用冷水代替热水填充热水管。在上述过程中,热水管中剩余的热水被水泵流出的冷水推动流回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这样可避免热水管中剩余的热水变冷,既节约了用水也节约了热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电磁阀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手动阀门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使用阀门与水泵并连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1、热水管2、电磁阀3、水泵4、储水罐5、手动阀6、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阀门包括了可控制热水管路通断的所有阀门,例如电磁阀、电动阀和手动的各种阀门等等;本申请所述的“在使用热水前先把热水管里的冷水排放在储水罐里,用完热水后把储水罐里的冷水泵回热水管中”能实现这一功能的结构组合有多种多样,而且在现有技术中,所有的结构和组合都能达到本申请设定的功能和效果,它们都适合本方案使用。例如,阀门可以使用电磁阀门或手动阀门,系统可以由计算机控制也可以由手动控制,阀门与水泵之间可以是串联(串连)连接也可以是并联(并连)连接等等,都能实现上述功能和效果。在这些结构和组合中主要分为自动控制系统和人工控制的手动系统。其中自动控制的系统的结构同样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使用由计算机构成的控制电路,也可以使用由一般的数字逻辑控制电路构成的控制器。它们都能实现本申请的功能和效果;人工控制系统的组合同样是多种样,例如,人工开控制电磁阀或手动阀的通断,人工控制水泵的开启与关闭等等,它们都能实现本申请的功能和效果。
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系统的结构是:把电磁阀3、水泵4和储水罐5连接(这里的“连接”包括串连和并连,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起。用热水前先通过计算机和控制电路打开电磁阀3把热水管2里面的冷水通过水泵排放入储水罐5中。当所有冷水全部排入储水罐5中后,使用者就马上可以使用热水了。热水用完后,可通过计算机把储水罐里的冷水泵回热水管中。如图1所示。
人工控制的手动系统的结构是:把手动阀6、水泵4和储水罐5连接(这里的“连接”包括串连和并连,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起。用热水前先打开手动阀6把热水管2里面的冷水通过水泵4排放入储水罐5中。当所有冷水全部排入储水罐5中后,使用者就马上可以使用热水了。当使用者用完了热水就可以打开手动阀6和水泵4,把储水罐5中的冷水泵回热水管2中,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碧娴,未经卢碧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04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