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59072.9 | 申请日: | 2015-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5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 发明(设计)人: | 潘秀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秀兰 |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升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流升压电路,用来对低压直流电进行升压。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仪表中一般使用电池作为仪表的工作电源,电池的电压较低,单节电池的最低标称电压仅有1.5V,另外有的仪表工作电源需要多组,这需要使用多节电池才能满足仪表的工作要求,电池的节数增多除使仪表的体积增大外还会因电池的剩余电量不一致需要频繁更换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流升压电路,该直流升压电路可将电压较低的电池电源转换为电压较高的直流电源,并且在转换过程中该电路自身所消耗电能很小,具有较的转换效率。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包括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的振荡器、对振荡器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的整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振荡器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升压变压器B2、电流互感器B1,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三极管T2集电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接电池E的正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接电池E的负极,电容C2、升压变压器B2的初级线圈以及电流互感器B1的初级线圈顺序串联于电池E的正极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之间,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顺序接有电流互感器B1的次级线圈L1、电阻R2,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顺序接有电容C1、电流互感器B1的次级线圈L2、电阻R3,在电池E的正极与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接有电阻R1,升压变压器B2的次级线圈与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
本直流升压电路的特点是,所述的振荡器将较低电压的电池电源变换成交流电,电池电压最低可为1.5V,可将单组电池电源变换成的多组交流电输出,输出的多组交流电其电压变化率相一致,振荡器的静态工作电流仅有几微安,转换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子线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包括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的振荡器、对振荡器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的整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振荡器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升压变压器B2、电流互感器B1,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三极管T2集电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接电池E的正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接电池E的负极,电容C2、升压变压器B2的初级线圈以及电流互感器B1的初级线圈顺序串联于电池E的正极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之间,电流互感器B1的初级线圈的同名端背向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顺序接有电流互感器B1的次级线圈L1、电阻R2,次级线圈L1的同名端朝向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顺序接有电容C1、电流互感器B1的次级线圈L2、电阻R3,次级线圈L2的同名端朝向三极管T2的基极,在电池E的正极与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接有电阻R1,升压变压器B2的次级线圈与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
升压变压器B2的铁芯为罐型或E型铁氧体磁芯,其尺寸根据变换功率的大小确定,升压变压器的线圈变比可根据电池电压和输出的交流电压确定。电流互感器B1的铁芯为铁氧体磁环,电流互感器初级线圈匝数为10,次级线圈L1、L2匝数相同可在3-5匝间选择。
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是,电容C2、升压变压器B2的初级线圈,构成一LC谐振电路(电流互感器B1的电感量很小可忽略不计),电流互感器将谐振电流反馈至三极管T1、T2使其交替导通和截止形成振荡,选择电容C2的容量和电流互感器的次级线圈的匝数可设置振荡频率为20KHZ左右。电阻R1为三极管T2提供一数微安的偏置电流,电容C1用来阻隔次级线圈L2对所述偏置电流的分流,使振荡器的起振可靠。
该振荡器中的三极管静态工作电流很小(几微安),振荡器自身的功率消耗低,转换效率高;由于三极管是交替导通和截止,电池电压大于1.2V振荡器即可起振,可将单节电池电压(1.5V)转换较高的交流电压,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可为单组,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2-3组或更多组,各组次级线圈输出的电压可不相同,经整流器整流滤波后作为仪表直流工作电源。
当电池电压较高时,电流互感器的次级线圈形成的感应电压可能会对三极管的PN结形成反向击穿,为保护三极管,在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接有二极管D1,在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接有二极管D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秀兰,未经潘秀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90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