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58596.6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5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葛铁军;朱娜;任晓东;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B29C47/92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联 增强 再生 pp 塑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的大量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如今世界每年塑料产量已超过了2亿吨,若按体积来计算,已是钢铁、铝、铜等的10倍多,成为产量和用量最大的材料。但在塑料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它的来源,绝大部分的塑料原料来源于石油化工,而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全球石油储量约有800多亿吨,而全世界每年的石油消费量超过30亿吨,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数十年后,高分子材料工业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二是它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大量的废弃物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即“白色污染”问题。据统计,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每年倾倒的塑料垃圾总和高达2400万吨。而中国塑料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从90年代开始也日趋严重。以上海为例,上海年产塑料垃圾近30万吨,约占全国塑料垃圾总量的1/5。
目前国际上处理塑料垃圾通常使用的手段主要有:填埋、焚烧和回收再利用三种。填埋法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壤劣化;焚烧处理容易产生有害气体,造成二次污染;当前废旧材料的绿色化技术主要是塑料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而废旧塑料的化学新生工艺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它的研究成为目前塑料回收利用的主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该方法中的同质异构分散理论是指将打碎后的交联聚丙烯添加到未交联的再生聚丙烯中形成同质异相分散结构,通过调节二者的比例降低混合料的熔融粘度,这样具有两相结构的再生聚丙烯,即达到了轻度交联提高力学性能的要求,又解决了交联料的熔融挤出困难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其所述方法以再生聚丙烯和经辐射微交联的聚丙烯为原料,制备聚丙烯自增强增韧材料,包含如下工艺步骤:(1)微交联聚丙烯制备:将聚丙烯粉料或粒料进行辐射微交联,剂量小于18kGy,得到微交联聚丙烯;(2)聚丙烯共混物制备:将占聚丙烯总量5~50%的由步骤(1)制得的微交联聚丙烯与余量的再生聚丙烯混合后于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得到均匀的含少量微交联聚丙烯的聚丙烯共混物。
所述的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所述辐射微交联的聚丙烯为聚丙烯新料。
所述的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所述双螺杆挤出机温度为170~230℃。
所述的一种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制备方法,所述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其内部具有微交联的自增强增韧结构。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本发明将打碎后的交联聚丙烯添加到未交联的再生聚丙烯中,形成同质异相分散结构,通过调节二者的比例降低混合料的熔融粘度,这样具有两相结构的再生聚丙烯,即达到了轻度交联提高力学性能的要求,又解决了交联料的熔融挤出困难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表1:实施例及对比例配方(重量份)
2.性能检测
3.检测结果见下表
从上述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微交联法增强增韧再生PP塑料。使再生PP的熔融指数明显减小,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明显提高,断裂伸长率明显上升。适度交联可以有效地增加分子链间的联系,使分子链不易发生相对滑移。交联过程中,往往会使聚合物结晶度下降或结晶倾向减小,因而,过分交联反而使强度下降。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组合、替代、简化均应为等效替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8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丙烯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耐划伤、高抗冲聚丙烯树脂材料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