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亮点空间振幅变化率的油藏预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54675.X | 申请日: | 2015-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7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 发明(设计)人: | 郝志伟;陈学国;王有涛;时秀朋;张建华;王月蕾;钱焕菊;王金铎;林会喜;谭绍泉;吴微;杨国杰;于腾飞;卢贞;杜欣;张娟;张奎华;魏敏;刘佳;徐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7107 | 代理人: | 侯玉山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亮点 空间 振幅 变化 油藏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亮点”分析技术进行油藏预测的方法,属于石油勘探中油气藏预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所谓亮点,狭义地讲就是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以气藏最为典型)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它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振幅相比,更为突出。亮点特征尤其表现在浅层含油气砂岩层被较厚层泥岩包裹的岩性组合结构中,在速度上,多为砂岩速度小于泥岩,在含油气后砂岩速度变得更小,油气层与围岩阻抗差异增大,从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亮点特征。
但叠后地震反射“亮点”并非指示储层含油气的标准。“亮点”反射特征存在多方面影响因素,包括储层与围岩间速度差异(埋深)、油水层速度差异、原油密度、含油饱和度、砂岩厚度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在一个地区,一般浅层砂岩的速度小于泥岩,随着埋深的增加,砂泥岩速度差减小,到一定深度后,砂岩的速度大于泥岩,这时砂岩储层在含油气后,速度减小,与泥岩的速度(阻抗)差减小,振幅减弱,油气反而出现“暗点”的特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利用“亮点”技术来预测油气。基于“亮点”形成的原理,油层与水层之间速度差异越大,越容易形成亮点。油层的速度受含油饱和度以及原油密度的影响,油层速度会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增大和原油密度的减小而降低。因此含油饱和度高、密度小的油层速度与水层速度差异大,“亮点”特征更为明显;而含油饱和度低、密度大的油层速度与水层速度差异小,这时无法利用“亮点”技术预测油气。储层厚度也是影响反射振幅的因素之一,正演分析表明,厚层的油层比薄层的油层“亮点”特征更加明显,所以如果油层厚度较薄,利用“亮点”技术预测油气的效果也不好。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也是影响砂岩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含不同流体后所产生的速度差异。已有研究表明物性好的储层速度小于含泥质或者灰质储层,相对于差储层,即使物性较好的储层含水后仍能形成亮点,因此使得“亮点”更加的多解。
综上所述,利用亮点技术来识别油层多解性非常多,但其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储层埋深、储层厚度和油水层之间速度差异。如何预测“亮点”是否含油,必须要结合油藏在空间上的特征进行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亮点”空间振幅变化率的油藏预测方法,来提高油气预测的精度。
使用本预测方法之前,首先从储层与地震对应关系、研究区油藏特征、亮点产生的深度范围、油层与水层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分析判断研究区目的层段是否具备运用亮点技术寻找油藏的条件。分析主要目的层是否存在相互干涉,这是利用亮点反射特征进行含油预测的基础。若储层上下被较厚层泥岩包裹,则具备分析的基础。若主要目的层上部仍有砂岩储层,则在地震反射上为砂组共同形成的反射,不能代表主要目的层的地震响应,不能直接用来进行亮点分析。具有一定区域内油藏含油高度相似等规律性的油藏特征是研究区油藏可预测的基础条件。建立砂泥岩阻抗(或速度)随深度变化趋势量板,依据含不同流体速度差异,在分析研究区原油密度和含油饱和度的基础上,分析含油与含水之间的阻抗差异,从而筛选出产生亮点的最佳深度范围,这是亮点产生的背景条件,也是运用亮点分析技术寻找油藏的基础。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正演以及典型油藏地震反射特征解剖,明确不同厚度油层所产生的地震反射特征。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亮点”空间振幅变化率的方法预测油藏。
基于“亮点”空间振幅变化率的油藏预测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通过地震监测获得将要评价的具有“亮点”特征的岩性圈闭的振幅图,并将所述振幅图与构造等值线图相叠合得到目标岩性圈闭叠合图;
(2)、按照该研究区周围油藏含油高度的三倍范围内,从目标岩性圈闭的左中右三个不同位置,分别在目标岩性圈闭叠合图上从圈闭最高点向下按照构造等值线等间距取多个对应的振幅数据点进行数据分析;例如,若研究区含油高度约30米,则需在目标圈闭叠合图上从圈闭最高点向下按照构造等值线取90米范围内所对应的振幅数据点;
(3)、分别画出三组数据从圈闭高点向低部位的振幅变化散点图,将振幅数据分为油藏高度内数据和油藏高度外数据,计算振幅变化率;将按照构造等值线等间距所取的振幅值作为纵轴,距离圈闭最高点的等值线间距作为横轴进行交汇;若是从所评价的圈闭中所取的左中右三组数据都具有两段式特征:其中油藏高度内的振幅数据定义为第一段,油藏高度外的振幅数据定义为第二段,如果第一段斜率较小,且与第二段存在振幅突然降低拐点,第二段振幅值明显低于第一段,则这个具有“亮点”特征的圈闭含油的可能性较大。
上述方案还进一步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46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