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52407.4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1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田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山区首***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具有高透水性、高承载力、装饰效果好、易维护性、抗冻融性、高散热性等优点,目前在新型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用愈发广泛。一方面,城市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内部的热力环境,传统的城市结构无法有效疏导热量,引发热岛效益,而透水混凝土可以通过连通孔隙、饱水结构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改善人体舒适度;另一方面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水能力,可以有效减小地表径流、截留雨水、补充地下水资源,对于改善我国频繁发生的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将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目前大力推动“海绵城市”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垃圾围城的问题愈发严重,其比例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如何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成为现在建筑和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但是现有技术中,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相对比较粗放,受制于处理水平及利用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道路回填和生产建筑砌块等领域,产品附加值低、消纳量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相对比较粗放,产品附加值低、消纳量有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组分:混凝土类再生骨料1400-1600kg/m3,水120-225kg/m3,水泥300-450kg/m3,红砖类再生微粉30-135kg/m3,粉煤灰0-22.5kg/m3,矿粉0-22.5kg/m3,高效减水剂0-7.5kg/m3,胶结剂0-15kg/m3。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类再生骨料及所需全部水中的20%~50%水投入强制式搅拌机,搅拌10~30秒进行混凝土类再生骨料预湿;加入所需的全部水泥,红砖类再生微粉,粉煤灰,矿粉,高效减水剂,胶结剂及所需全部水中的30%~60%水,强制搅拌30~100秒达到浆体包裹效果;加入所需全部水中的10%~20%水,继续搅拌20~40秒,形成满足路面施工性能的胶骨混合料,即透水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水泥包括42.5#或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进一步地,所述矿粉包括S95级矿粉。
进一步地,所述粉煤灰包括Ⅱ级粉煤灰。
进一步地,所述高效减水剂包括聚羧酸类减水剂。
进一步地,所述胶结剂为苯乙烯-丙烯酚乳胶粉、丙烯酸酯乳胶粉或醋酸乙烯-乙烯乳胶粉。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类再生骨料是由混凝土类建筑垃圾经由破碎、筛分、除杂工艺处理后获得,骨料粒径为5-25mm,微粉含量<2.0%、泥块含量<0.7%、杂物含量<1%、针片状颗粒含量<10%、压碎值<20%、空隙率<50%。
进一步地,所述红砖类再生微粉是由砖混类建筑垃圾经由红砖粒型分选机分离后,再经由破碎、筛分、除杂、粉磨、选粉工艺处理后获得,所述红砖类再生微粉需达到比表面积≥450m2/kg、80μm筛余≤5%、28d活性指数≥70%。所述红砖类再生微粉是通过颚式破碎机或反击式破碎机进行破碎,除杂工艺需包含渣土预筛分、磁选去钢筋、风选去有机杂物、人工拣选除橡胶及水选去轻质物及微粉;粉磨设备可采用球磨或立磨。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混凝土制备方法将混凝土类再生骨料、所需全部水中的20%~50%水投入强制式搅拌机,搅拌10~30秒进行混凝土类再生骨料预湿,加入所需的全部水泥,红砖类再生微粉,粉煤灰,矿粉,高效减水剂,胶结剂及所需全部水中的30%~60%水,强制搅拌30~100秒达到浆体包裹效果,加入所需全部水中的10%~20%水,继续搅拌20~40秒,形成满足路面施工性能的胶骨混合料,即透水混凝土,充分挖掘建筑垃圾潜在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的分类高效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水混凝土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未经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2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