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50731.2 | 申请日: | 2015-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7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林倩;方云辉;郑荣平;李格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增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当前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预见性的材料能代替混凝土的应用。然而,国内外对水泥水化程度研究资料表明,在常规环境下,混凝土中约有20~30%的水泥并未参加水化反应,未正常发挥功效,是混凝土应用中最大的成本浪费。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水泥资源,对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有非凡的意义。
增效剂是近几年在建筑市场上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在保证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情况下,掺量仅为胶凝材料的0.6%,让水泥颗粒充分地分散,进而加速水泥的水化过程,实际能减少10~15%的水泥用量。在早期强度以满足设计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增效剂的应用对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耐久性均有显著的改善,有利于实现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增效剂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使用增效剂后混凝土和易性变差,流动性差,损失快,有的胶凝材料用量降幅不明显等技术缺陷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混凝土增效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混凝土增效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凝土增效剂,其原料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其中,醇胺为单乙醇二异丙醇胺、氨基乙基乙醇胺或N,N-二乙基丙醇胺中的一种或两种,醇为二乙二醇和1,5-戊二醇中的至少一种,无机盐为焦磷酸钾或焦磷酸钠。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其原料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膦酸为羟基乙叉二膦酸、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氨基三甲叉膦酸或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引气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醇醚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有机硅消泡剂为美国道康宁DC544、美国迈图SAG470、日本竹本油脂AFK-2和韩国圣诺普科HS-DEFOAMER567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稳泡剂为二(氢化牛脂基)邻苯二甲酸酰胺。
一种上述混凝土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称取各组分
(2)将膦酸、无机盐和水混合搅拌10min;
(3)在步骤(2)的物料中同时加入醇胺和醇,少量多次加入,均匀搅拌20~40min;
(4)在步骤(3)的物料中缓慢加入引气剂,均匀搅拌10~20min;
(5)在步骤(4)的物料中缓慢加入消泡剂,均匀搅拌10~30min;
(6)在步骤(5)的物料中缓慢加入稳泡剂,均匀搅拌10-20min,即得所述混凝土增效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混凝土增效剂具有成品无毒、分散均匀、工艺简单、无污染、能耗低、易于工业化生产,而且能有效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保坍性,提高混凝土强度。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有效提升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应效能,可以使得混凝土中减少了10%~15%水泥用量,大幅度节约了混凝土成本,,且其硬化混凝土的28d强度较对比样提高约6~10MPa。
(2)本发明的混凝土增效剂引入醇胺,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流动度,同时对混凝土强度也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3)本发明的混凝土增效剂引入的无机盐,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保塌性。
(4)本发明的混凝土增效剂引入的膦酸是很强的离子螯合剂,可螯合混凝土拌制时液相中的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分散性,从而加速钙矾石AFt生成,提高水泥的致密性和抗压强度。
(5)本发明的混凝土增效剂引入的引气剂、消泡剂和稳泡剂,能够在混凝土中引入稳定的小气泡,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耐久性能。
(6)本发明的混凝土增效剂的工艺简单、能耗低,易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507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