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涉水深度检测和预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49586.6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3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洲;吴鹏;杨莹;刘倩茜;刘琛;周畅;郑丽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G01F23/29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王培松;朱显国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涉水 深度 检测 预警 装置 | ||
1.一种车载涉水深度检测和预警装置,配置在车辆上,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块、控制模块、车速检测模块、显示模块以及评估预警模块,其中控制模块作为核心模块用于控制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块、车速检测模块、评估预警模块、显示模块的运行,评估预警模块对水位高度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界定出水位高度以及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危险警示,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信息,其中:
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块安装在车头和车尾的车辆底盘上,用于检测车辆行驶过程中水面与车底的距离数据以及车辆涉水深度信息,并将监测到的水位高度信息通过控制模块在车内显示模块上显示;
车速检测模块用以检测车辆的行驶速度,将车速信息传输至评估预警模块进行分析,并通过显示模块将实时的车速传达给驾驶员;
评估预警模块用以根据所述采集得到路面水位高度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基于车辆安全行驶的要求界定车辆涉水深度等级,按对应等级对车辆行驶速度要求及线路进行相应措施,并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通过显示模块显示预警信息及相应措施,实现对涉水深度的评估与预警;
显示模块作为监测预警装置中的对外显示模块,安装在车内,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显示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评估预警模块所得到的信息,包括车速、车辆涉水深度和预警等级信息,将车辆行驶状况表征反馈给汽车驾驶员;
所述控制模块采用单片机实现;所述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块采用激光距离检测装置;所述显示模块采用LED显示屏实现;所述车速检测模块采用车载的车速传感器实现;所述评估预警模块以程序的形式存储在控制模块的单片机内并可由单片机进行调用执行;
所述的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采用激光距离检测装置,分别安装在车头和车尾的车辆底盘上,用于检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水面距离车底的距离,并根据设置的初始高度计算水面的高度及车辆的涉水深度,检测到的信息将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在显示模块中显示;
车载涉水深度检测和预警装置还包括一与控制模块连接的计算机处理装置,该计算机处理装置包括接口单元、操作面板和指示单元,其中:所述的控制模块通过该接口单元提供的USB接口与计算机处理装置连接,实现计算机处理装置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通信;
操作面板以触控式显示屏实现,用以实现控制模块装置的数据清理、重新启动以及对所述水位高度数据采集模块的调试操作指令;
指示单元用以监控上述水位高度信息采集模块、显示模块、评估预警模块以及车速检测模块的工作状况,并表征给用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涉水深度检测和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处理装置为一触控式平板计算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涉水深度检测和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估预警模块对检测到的路面水位高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S01: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读取车速检测装置所采集的车速数据信息;步骤S02: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读取位水位高度信息采集装置所采集的涉水相关数据信息;
步骤S03:控制模块将数据信息进行AD转换,将车速信息、水位高度与车辆涉水深度信息在显示模块显示;
步骤S04:控制模块根据当前时钟信息提取实时水位高度数据,判断水面与车底距离,并开始准备预警分析;
步骤S05:控制模块控制使得评估预警模块对实时水位数据进行分析,界定车辆行驶时的涉水深度等级,并根据所得车底与水面距离信息,判断是否在预警范围之内;
步骤S06:如果涉水深度等级未达到预警等级,则返回步骤S01;如果涉水深度等级达到预警等级,则进行步骤S07;
步骤S07:控制模块启动预警指令,开启里面水位高度等级预警;
步骤S08:控制模块将预警模块判断的预警等级通过显示模块在车内显示,并点亮警示标志;
步骤S09:控制模块读取实时车速信息,并根据不同预警等级,将不同的应急备案措施提供给驾驶员;
步骤S10:控制模块根据读取的车速数据判断应急备案措施是否执行,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1,否则返回步骤S08;
步骤S11:退出预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958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