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提供服务的设备及其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49557.X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3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燮;金永珍;慎贤宰;元荣敏;李相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5B15/02 | 分类号: | G05B15/02;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韩明星;苏银虹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装置 及其 驱动 方法 提供 服务 设备 | ||
提供了一种用户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提供服务的设备及其驱动方法。所述用户装置包括:存储器,被配置为接收与执行装置的操作相关的规则并存储所述规则;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基于包括在存储的规则中的较先优先级操作的确定结果来执行所述较先优先级操作,响应于所述较先优先级操作完成,将所述规则发送到用于执行包括在所述规则中的较后优先级操作的外围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11月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分配编码号为10-2014-0153082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公开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户装置、驱动用户装置的方法、用于提供服务的设备以及驱动用于提供服务的设备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公开涉及在物联网(IoT)领域中的多个用户装置,驱动用户装置的方法、用于提供服务的设备以及驱动用于提供服务的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用户装置被配置为根据在与执行装置的操作相关的规则中定义的操作顺序来连续地接收规则并运行单独提供的规则引擎以执行规则中定义的单个操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通信范例曾经是以人为中心,但是现在物联网(IoT)的时代已到来,在物联网中,物体作为主体参与到通信中。这样的IoT环境的发展不仅使社会基础设施和产业能够整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为私人定制的智能服务。为了这样的改变和服务,已提议生态系统能够通过将各种对象移近统一的IoT接口来激活IoT服务。
过去,向连接到一个中心服务器的大量装置提供服务。每个装置将对产生的事实(即,关于事件出现的信息)进行处理,将产生的信息发送到中心服务器,并执行中心服务器发出的命令。这里,事实可以是通过将诸如时间的信息添加到事件信息而产生的信息。中心服务器是具有高计算能力以及将被处理的所有规则的服务器级别的装置。中心服务器从装置接收所有事实,确定将通过规则引擎执行的规则,并执行相关服务。
此外,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编写规则的技术中,提供了面向触发条件(trigger)的规则编写服务。因此,提供这样的规则编写服务:使用户选择装置以及触发条件“如果…”,然后“做”适合于该触发条件的“…”。
此外,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中,提供额外的集线器装置来支持低规格装置,使得集线器装置可与中心服务器通信而不与低规格装置通信。
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因为由集中式结构产生的负荷而引发了整个系统的性能问题。所有规则都由具有规则引擎的一个中心服务器来处理和管理并因此连接更多的装置,由中心服务器产生更多个负荷,这引发了整个系统的性能问题。也就是说,由于所有装置将产生的事实发送到中心服务器,所以过多的通信量集中在中心服务器,使得引起整个系统的操作效率低下。
此外,当中心服务器无法进行操作时,整个系统也无法操作。即使连接的装置是正常的,但是当中心服务器无法操作时,整个系统也无法操作。
同时,相关领域的技术因为面向触发条件的规则编写方法而在用户的角度上也不是直观的。面向触发条件的规则编写要求用户首先要想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它强迫用户首先要想触发条件“如果…”,而不是期望的动作。然而,对于用户来说,首先想动作“想要…”是更加直观和自然的。例如,当在编写规则时,用户偏向于首先确定动作“想要打开电视机(TV)”,而不是“如果我坐在沙发上”。因此,面向触发条件的规则编写方法对于用户来说是不直观的。
此外,当编写规则时,太多的操作会引起用户的不便。为了编写规则,用户必须经过如下六个操作:选择触发条件装置、选择触发条件、选择针对触发条件的条件、选择执行装置、选择动作和选择动作触发条件。这些操作使会引起用户在编写规则时的不便和困难。
此外,需要集线器功能的额外装置。为了使低规格装置按照与服务器互锁的方式来进行操作,需要集线器功能的单独的装置。这引起了额外的成本。
将上述信息作为背景信息呈现仅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公开。至于上述信息中的任何信息是否可应用为关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尚未做出确定也未做出断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95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