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团形乌龙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47942.0 | 申请日: | 2015-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8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志宾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张显光 |
| 地址: | 354300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乌龙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团形乌龙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申请人早先申请过一种团形乌龙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成品乌龙茶散茶作为原料茶,通过将原料茶加湿软化、模压成团、干燥等工序,得到所需的5—17克重的团形乌龙茶。
每个团形乌龙茶为一次冲泡的量。饮用时,将团形乌龙茶放入茶具中,随泡随喝。随着冲泡,团形上的茶叶层层展开,使得每次冲泡都有新的茶叶加入,由此使得茶汤浓度从始至终趋于均匀,延长团形茶的冲泡次数,提高茶叶的耐泡度,提高茶叶利用率。
由于目前的成品乌龙茶散茶通常由茶叶鲜叶采摘后直接付制,而茶叶鲜叶不仅表面附着有灰尘、虫卵、鸟兽粪便、农药残留物等污染物,其内部也残存有被茶叶吸收的农药分子,因而,这些污染物将随着鲜叶的付制而进入成品散茶,并最终进入茶汤而危害饮用者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团形乌龙茶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增加净化工序,去除原料茶表面附着的污染物,清除原料茶内部的农药残留物,以保证所制备团形乌龙茶的卫生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团形乌龙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成品乌龙茶散茶作为原料茶,制备时,首先对原料茶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将净化后的原料茶加湿软化、模压成型、干燥,制成5—17克重的团形乌龙茶;其中,所述净化处理的具体步骤为:
1)首先利用溶剂水将茶叶加湿至吸水饱和,然后将加湿后的茶叶及时置于真空环境中,并通过施加微波将茶叶干燥至含水率≤10%;
加湿过程中控制茶叶温度≤35℃,同时控制溶剂水添加速度和添加量,避免茶汁流失;干燥时,通过调节真空环境的真空度、微波功率和/或微波连续施加时间,以控制茶叶温度≤80℃;
2)步骤1)共重复若干次,其中至少一次所用溶剂水为添加有农药降解酶的纯净水,其余各次所用溶剂水为纯净水,或者,所述若干次中,每次均以添加有农药降解酶的纯净水作为溶剂水;
3)对茶叶进行风选、筛分,去除污染物残渣。
进一步,所述净化处理还包括步骤:
4)将茶叶烘焙至含水率≤6%,烘焙过程中间以短时提温冲击,每次短时提温冲击的持续时间以及烘焙过程中插入的短时提温冲击的次数根据茶叶的香气来确定;
并且,所述步骤3)、4)的顺序可以互换。
进一步,所述农药降解酶为有机磷降解酶。
进一步,所述农药降解酶为比亚酶,比亚酶的添加量为:100升纯净水加入≥0.5克比亚酶干粉。
进一步,所述比亚酶的添加量为:100升纯净水加入1—6克比亚酶干粉。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所述干燥时,控制茶叶温度≤60℃。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对茶叶的加湿具体为:首先向茶叶喷洒溶剂水并拌匀或者利用雾化溶剂水浸润茶叶,然后将加水后的茶叶置于真空环境中静置。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对茶叶的加湿具体为:将待加湿茶叶置于真空环境中,在真空环境中,向茶叶喷洒溶剂水并拌匀后静置,或者利用雾化溶剂水浸润茶叶后静置。
进一步,所述乌龙茶为安溪乌龙,所述步骤4)中,所述烘焙过程中的基本烘焙温度为≤85℃,所述短时提温冲击温度为≤105℃,每次短时提温冲击的持续时间为≤40分钟。
进一步,所述乌龙茶为台湾乌龙,所述步骤4)中,所述烘焙过程中的基本烘焙温度为≤80℃,所述短时提温冲击温度为≤100℃,每次短时提温冲击的持续时间为≤60分钟。
进一步,所述乌龙茶为闽北乌龙,所述步骤4)中,所述烘焙过程中的基本烘焙温度为≤95℃,所述短时提温冲击温度为≤120℃,每次短时提温冲击的持续时间为≤60分钟。
进一步,所述乌龙茶为武夷岩茶,所述步骤4)中,所述烘焙过程中的基本烘焙温度为≤105℃,所述短时提温冲击温度为≤135℃,每次短时提温冲击的持续时间为≤120分钟。
进一步,所述乌龙茶为广东乌龙,所述步骤4)中,所述烘焙过程中的基本烘焙温度为≤120℃,所述短时提温冲击温度为≤140℃,每次短时提温冲击的持续时间为≤60分钟。
成品乌龙茶散茶呈条索状,茶叶上仅有10%的表面暴露在外,90%的表面被包裹而成为内表面,相应地,90%茶叶表面的灰尘、虫卵、鸟兽粪便、农残被包裹在条索状茶叶内。本发明在对原料茶净化处理时,首先将茶叶加湿至吸水饱和,使条索状的茶叶展开,使茶叶的表面都成为外表面,从而为茶叶表面污染物的剥离、清除创造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志宾,未经林志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7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红茶发酵方法及红茶专用发酵室
- 下一篇: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