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闪烁体面板及放射线检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45206.1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2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长谷川敦;前田景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T1/202 | 分类号: | G01T1/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烁 体面 放射线 检测器 | ||
一种闪烁体面板及放射线检测器,其能够提供清晰性更优异的放射线图像。该闪烁体面板包括支承体、和形成在所述支承体上的闪烁体层,其特征为,所述闪烁体层含有作为柱状晶体的荧光体,所述柱状晶体在从所述闪烁体层的柱状晶体生长起始面到柱状晶体生长结束面为止的闪烁体层的整个厚度方向上形成,就所述闪烁体层而言,在切削到距柱状晶体生长起始面的厚度变成5μm以后,向柱状晶体生长结束面照射X射线进行测定时的特定面指数的X射线摇摆曲线的半值宽度(a)为15°以下,未切削而向柱状晶体生长结束面照射X射线进行测定时的特定面指数的X射线摇摆曲线的半值宽度(b)为15°以下,所述半值宽度(a)相对于半值宽度(b)的比率(a/b)在0.5~2.0的范围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形成放射线图像时使用的闪烁体面板及放射线检测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X射线图像这样的放射线图像在医疗现场被广泛地用于病情的诊断。特别是,由敏化纸-胶片系统实现的放射线图像在很长的历史中实现了高灵敏度和高画质,结果,目前在全世界的医疗现场都作为兼有高可靠性和优异性价比的拍摄系统。但是,这些图像信息是所谓的模拟图像信息,不能进行像当前正处于发展中的数字图像信息那样的、自由的图像处理及瞬时的传输。
近年来,出现了以计算机X射线摄影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平板式放射线检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等为代表的数字方式的放射线检测器。在这些放射线检测器中,由于可直接得到数字放射线图像,且能够在利用阴极管的面板或液晶面板等图像显示装置中直接显示图像,因此不需要向照相胶片上的图像形成。其结果是,这些数字方式的放射线检测器,例如X射线检测器降低了银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的必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医院或诊所的诊断作业的便利性。
作为与X射线图像有关的数字技术之一,当前在医疗现场采用计算机X射线摄影术(CR)。但是,由CR得到的X射线图像与银盐照相方式等屏幕—胶片系统所实现的图像相比,清晰性不充分,空间分辨率也不充分,其画质水平未达到屏幕—胶片系统的画质水平。因此,作为更加新型的数字X射线图像技术,例如,正在开发使用薄膜晶体管(TFT)的平板X射线检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
在上述FPD中,在其原理上,为了将X射线转换为可见光,使用具有由X射线荧光体制作的荧光体层的闪烁体面板,该X射线荧光体具有将所照射的X射线转换为可见光而进行发光的特性,但在使用低线量的X射线源的X射线摄影中,为了提高从闪烁体面板检测测的信噪比(SN比),需要使用X射线的向可见光的转换率即发光效率高的闪烁体面板。通常,闪烁体面板的发光效率由荧光体层的厚度、荧光体的X射线吸收系数决定,但荧光体层的厚度越厚,通过X射线照射而在荧光体层内产生的发光光越容易在闪烁体层内散射,通过闪烁体面板得到的X射线图像的清晰性越低。因此,当设定X射线图像的画质所需要的清晰性时,闪烁体面板的荧光体层的膜厚的极限就会自然而然地确定。
这里,荧光体也称为闪烁体,荧光体层也称为闪烁体层。
另外,欲得到亮度高且能够提供清晰性优异的X射线图像的闪烁体面板,构成荧光体层的荧光体的形状也是重要的。在许多闪烁体面板中,作为构成闪烁体层的荧光体,采用的是具有柱状晶体的形状的荧光体,通常具有在基板或支承体等上配置有多个这种柱状晶体的结构。这里,构成闪烁体层的柱状晶体分别具有相对于基板或支承体等的主面垂直地伸长的形状,以使其能够在相对于基板或支承体等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高效地射出在其中产生的荧光即发光光。在闪烁体层采用这种布局的闪烁体面板能够将上述亮度和清晰性维持在较高的程度,并且也能够将相对于基板或支承体等垂直的方向上的强度维持在较高的程度。此外,以下,有时将“相对于基板或支承体等垂直的方向”称为“膜厚方向”。
近年来,进行了各种着眼于构成闪烁体层的荧光体的晶体形状的研究及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未经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52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