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龙牡壮骨颗粒在制备治疗鼻衄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40972.9 | 申请日: | 2015-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8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韦姗姗;向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姗姗;向诚 |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8 | 分类号: | A61K36/8968;A61K9/16;A61P11/02;A61P7/04;A61K31/59;A61K35/02;A61K35/57;A61K35/586;A61K35/618;A61K31/19;A61K31/19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206***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龙牡壮骨 颗粒 制备 治疗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药物制剂的新用途,具体涉及龙牡壮骨颗粒在制备治疗鼻衄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药物制剂的新用途,具体涉及龙牡壮骨颗粒在制备治疗鼻衄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鼻衄又称鼻出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保守估计,全世界范围内60%的人群在其一生中发生过鼻衄。该症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18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龄人群。有些患者出血反复而凶猛,易造成贫血等不良后果。鼻衄病因可涉及多科疾病,局部如外伤、鼻粘膜干燥、鼻中隔疾病等,全身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后以及高血压等等。目前鼻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填塞法、烧灼法以及介入血管栓塞术等。其中鼻腔填塞操作最为简便,但存在患者痛苦大、损伤鼻粘膜、易反复发作等弊端,适用于单次出血。烧灼法效果好,但对于有新增出血点的患者需反复治疗。以上方法对反复发作的鼻出血疗效不佳,且患者痛苦大、依从性差。介入血管栓塞术针对严重鼻衄患者,手术存在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安全有效、服用简便的药物。
龙牡壮骨颗粒为婴幼儿补钙产品,具有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为淡黄色棕色的颗粒,气香,味甜,易于服用。
本发明人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发现龙牡壮骨颗粒对小儿鼻衄有治疗作用,进而将这一治疗方法扩大到治疗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鼻衄患者,发现其能够显著减少鼻衄的发作次数,在治疗鼻衄病症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经过检索,未见现有文献有关将龙牡壮骨颗粒用于治疗鼻衄的报导。本发明进行了细胞、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老药新用的用途专利,为鼻衄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龙牡壮骨颗粒在制备治疗鼻衄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龙牡壮骨颗粒在制备治疗由环境因素、鼻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导致的鼻出血症状;
本发明所述的龙牡壮骨颗粒是由以下中药配方制成的中药制剂:党参20-90份、黄芪10-50份、麦冬20-90份、龟甲5-30份、白术15-60份、山药30-120份、五味子15-60份、 龙骨5-30份、牡蛎5-30份、茯苓20-90份、大枣10-50份、甘草5-30份、乳酸钙40-100份、鸡内金10-50份、维生素D20.002-0.06份、葡萄糖酸钙10-30份。
本发明发现了龙牡壮骨颗粒的新用途——治疗鼻衄,属于老药新用,所属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其原有用途(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无法合理推测或预测到该新用途(鼻衄与小儿佝偻病、软骨病没有直接联系),该用途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该发现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浓度的龙牡壮骨颗粒水溶液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factor,vWF)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A.空白对照;B.1250ug/mL龙牡壮骨颗粒水溶液;C.625ug/mL龙牡壮骨颗粒水溶液;D.312.5ug/mL龙牡壮骨颗粒水溶液;E.156.25ug/mL龙牡壮骨颗粒水溶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发明人提供以下研究资料,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下述方法中,未详尽描述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等。
实施例1:龙牡壮骨颗粒对小鼠剪尾凝血试验的影响
1.1实验动物:60只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姗姗;向诚,未经韦姗姗;向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09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