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转化蓄能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7815.2 | 申请日: | 2015-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5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肖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斌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1F38/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897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转化 蓄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充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电磁感应的储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个电气化时代,充电电池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对充电电池的传统充电储能技术都是通过充电电池直接接触电源正负两极来实现的。这种充电技术当前还普遍采用着。它存在用电安全问题,还存在电极接触不良,充电器型号众多、规格不一,不能通用,充电时因电线牵连导致使用电器受限制等等缺点。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510085491.5公开了一种“隔离式充电系统及其应用”(公开号:CN1710777A,公开日:2005年12月21日)包括设置于外接电源座体内的发射电路组和设置于充电电池内的接受电路组,发射电路内有发射线圈,接受电路内有接受线圈,当接受电路接近发射电路时,接受线圈接受发射线圈释放出的交流信号,从而实现隔离式非接触充电。中国发明专利01145418.0公开了“一种无触点充电器”(授权公告号:CN1295839C,授权公告日:2007年1月17日),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线圈各有U形磁心和围绕U形磁心的绕组,初级线圈的U形磁心的截面积大于次级线圈U形磁心的截面积。中国实用新型专利01253440.4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充电装置”(授权公告号:CN2506010Y,授权公告日:2002年8月14日),包括充电座内的主线圈和充电体内的感应线圈,主线圈由一直流电源经高频推挽振荡电路驱动。
以上现有技术不能克服短暂时效性、空间区域限制性的问题,且没有磁场接受均向性的设计,磁场接受方向死角大,从而导致电磁转换效率低、电能损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磁转化蓄能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电磁转化蓄能系统包括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和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与用电器之间电连接,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由电源驱动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当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接近时,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产生电流从而进行储能充电,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包括磁体、高频线圈、滤波整流电路、蓄电装置,所述磁体为两根或三根且每根相互垂直,所述高频线圈分两组或三组缠绕该磁体。作为一个最佳实施例,磁体为三根,两两相互垂直,高频线圈分三组以圆形中空的包扎形式缠绕磁体,将磁体完全包裹于内部。高频线圈在每一根磁体上的缠绕均采取非连续缠绕的方式,使每根磁体上缠绕的线圈各自为独立线圈。
作为一个较佳实施例,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进一步包含由控制电路、过电流检知电路、反馈电路组成的功能控制电路,对电磁谐振、耦合效果及电路的功能进行控制。
作为另一较佳实施例,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由直流电源经高频推挽振荡电路驱动。
作为一个更佳实施例,电磁转化蓄能系统连接的用电器为置于人体内的医疗器械,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置于人体外,用电器连同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蓄电装置置于人体内,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贴近人体内的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部位发出高频交变磁场,从而实现对人体内的医疗器械进行隔离式的储能充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⑴磁场接受均向性设计,使磁场接受方向死角最小化,提高电磁转换效率;
⑵磁体线圈非连续缠绕,防止磁场相互干扰或抵消,提高电磁耦合能量传输效率;
⑶实现人体内医疗器械的隔离式充电,使用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转化蓄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高频线圈缠绕磁体的示意图。
图中,1是均向性电磁感应储能装置,2是电源,3是磁体,4是高频线圈,5是滤波整流电路,6是蓄电装置,9为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10为功能控制电路,11为用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和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电磁转化蓄能系统的电源2可以是交流电,也可以是直流电,如电池。若是直流电供电,则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9内包含一高频推挽振荡电路。高频交变磁场产生电路9一般包含线圈、谐振电路、放大电路,以及含有控制电路、过电流检知电路、反馈电路的功能控制电路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斌,未经肖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7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的供电装置用芯结构体
- 下一篇:基于梯形电流波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