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渗透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4211.2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8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照;马春风;张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163/02;C09D7/63;C09D5/08;C08L63/00;C08L63/02;C08K5/5415;C08K5/07;C08K5/1515;C08K5/10;C08K5/5435;C08K5/5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腐材料 反应性溶剂 海洋混凝土 固化剂 重量份 制备 环氧树脂 固化促进剂 界面改性剂 界面增强剂 防腐性能 力学性能 润湿能力 渗透作用 粘结能力 调控剂 活化型 渗透剂 渗透型 双功能 增强型 毛细 固化 混凝土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防腐材料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渗透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防腐材料由甲组分和乙组分组成;所述甲组分由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组成:环氧树脂12~80,活化型反应性溶剂5~45,增强型反应性溶剂0~35,界面改性剂5~10,界面增强剂0~5,毛细渗透剂0~5;所述乙组分由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组成:渗透型固化剂5~85,双功能固化剂5~85,固化调控剂0~50,固化促进剂0~25。本发明具有较好的自渗透作用,与混凝土间具有较好的润湿能力和粘结能力,本发明的防腐材料具有较好的防腐性能和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腐材料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洋工程中混凝土表面的防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沿海岛屿多、管辖海域广、海洋资源丰富。同时严酷的海洋环境也对我国海洋产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海洋工程中混凝土作为一种非金属材料广泛地应用于跨海桥梁、海上石油平台、沿海港口兴建工程中,并且在海水中的腐蚀相当严重。在我国海洋混凝土防腐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因此海洋腐蚀与防护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急需认真解决的问题。
环氧树脂由于其力学强度高、耐腐蚀性能优异、固化收缩小、界面附着力强、固化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混凝土防腐工程中。然而海水对混凝土等非金属的腐蚀不同于对金属的腐蚀,其往往是从内部腐蚀开始的。未经涂覆专用保护涂料的混凝土在海水中使用的过程中,海水中的化学介质进入混凝土内部的微孔,在其中结晶,会产生膨胀应力,导致混凝土材料的破裂,以及化学胀裂;同时海水中的盐分会对混凝土中的钢筋产生腐蚀,使混凝土失强或胀裂。由于混凝土的多孔结构,所以防腐材料的良好渗透作用对混凝土防腐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虽然环氧树脂被广泛应用海洋混凝土的的表面防腐工程中,但是环氧树脂分子中含有醚键,树脂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易降解断链,所以涂膜的户外耐候性差,并且环氧树脂固化后内应力大,涂膜质脆易开裂,耐热性和耐冲击性都不理想。而具有自渗透作用的环氧防腐材料不但能保持环氧树脂优异的防腐性能,而且良好的渗透既可以增加涂料和底材的接触面积,起到“锚固”的作用。环氧防腐材料渗透于混凝土中,可避免紫外光的照射,还可以避免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应力,避免了涂膜开裂、耐冲击性不理想的问题。具有自渗透作用的环氧防腐材料还可以赶跑混凝土孔隙中的水、湿气等腐蚀物质,消除腐蚀因素,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加涂料的使用期限,更好帮助混凝土承受环境的破坏。
发明内容
针对常用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不具有渗透性,涂层附着力不足,不能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等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自渗透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本发明的防腐材料能够渗入混凝土面深2~6mm,与混凝土材料形成互穿交联网络,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了混凝土表面强度,消除了混凝土内部腐蚀因素;另一方面该材料减少了涂膜内应力,避免了涂膜开裂,增加涂料的使用期限。对于防腐面漆、中间漆与混凝土之间,本发明的防腐材料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粘结层,它与混凝土表面及外加的面漆、中间漆有着很好的结合性,使防护面漆或中间漆不会在长时间使用后起皮、剥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自渗透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上述自渗透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渗透海洋混凝土防腐材料,由甲组分和乙组分组成。
所述甲组分由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组成:
所述乙组分由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组成:
其中,甲、乙组分的重量比为(100:3)~(10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4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