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缆静力触探探杆及应用于前述探杆的电缆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3482.6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9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新宏 |
主分类号: | E02D1/02 | 分类号: | E02D1/02;H01R24/20;H01R24/28;H01R13/52;H01R13/03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邓青玲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力 探杆 应用于 前述 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勘探技术中的静力触探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缆静力触探探杆及应用于前述探杆的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岩土工程勘探领域中静力触探作为一种成熟且常规的勘探方法被广泛采用,但是目前常用的静力触探探杆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目前常用的静力触探探杆是由整根电缆(八芯,80~100米长)连续串通所有中空探杆组成。如此一来,在探头压入过程中,每增加探杆都需要捋过冗余电缆,依次加装到前根探杆上端;起拨过程亦是如此;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操作难度和操作工序,另一方面还要时时注意防止电缆因缠绕拧结受损而引起的断路或短路问题,因此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次,由于整根电缆为连续贯穿所有探杆的(包括尚未压入的探杆),因此在探头压入过程中阻碍了套管的设置工作(除非电缆能够根据地压变化情况,在不同位置做到快速中断和安全再连接),进而显著降低了静力触探的勘探深度,进而大大限制了该勘探方法的使用范围。
第三,由于电缆始终贯穿所有探杆,使得静力触探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加杆变得异常困难,进而阻碍了静力触探设备的整体自动化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无整根电缆串接、相互独立、能任意组合、随处断开、无碍套管设置、便于自动加杆的无缆静力触探探杆。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专门能与无缆静力触探探杆配合使用的电缆连接器,使得电缆电路在探杆连接或拆分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自动对接或分离,且该电缆连接器在静力触探探杆连接和拆分过程中不会出现电缆扭转缠绕的情况,保证对接后电路通畅。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缆静力触探探杆,包括中空管状探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一端和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二端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一端内部设置有电缆连接器的公头连接端,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二端内部设置有电缆连接器的母头连接端,连接公头连接端和母头连接端的电缆则安放在中空管状探杆内部;而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相互连接过程中电缆连接器的公头连接端和母头连接端能自动完成插接。
作为改进,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一端外设置有第一保护盖,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二端外设置有第二保护盖,在无缆静力触探探杆停用期间起到防雨、防尘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一端和所述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二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公头连接端与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一端内壁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母头连接端与中空管状探杆的第二端内壁之间也为螺纹连接。
再改进,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公头连接端包括:
第一中空外壳,第一中空外壳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第一中空外壳第一端内壁设有第一外壳台阶,第一中空外壳第二端内部设有弹簧顶圈;
第一绝缘基座,该第一绝缘基座活动设置在第一中空外壳内,第一绝缘基座的第一端外部设有基座凸台,该基座凸台与第一外壳台阶相抵;
弹簧,套设在第一绝缘基座外,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基座凸台和弹簧顶圈相抵;
第一接触件,第一接触件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绝缘基座第一端,第一接触件的第一端向外延伸出第一绝缘基座的第一端;
第一绝缘体,固定在第一接触件的内部;
第二接触件,固定在第一绝缘体内部;
两芯电缆伸入第一绝缘基座内部,且两芯电缆端部的第一芯线与第一接触件电连接,两芯电缆的第二芯线与第二接触件电连接;
所述电缆连接器的母头连接端包括:
第二中空外壳,第二中空外壳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第二中空外壳的第一端内壁设置有第二外壳台阶;
第二绝缘基座,该第二绝缘基座活动设置在第二中空外壳内,前端与第二中空外壳第一端内壁的第二台阶相抵;
第三接触件,第三接触件设置在第二绝缘基座内壁;
第四接触件,第四接触件轴向设置在第二绝缘基座的中心位置;
两芯电缆伸入第二中空外壳内部,且两芯电缆端部的第一芯线与第三接触件电连接,两芯电缆的第二芯线与第四接触件电连接;
前述公头连接端与母头连接端插接后,第四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接触,第一接触件与第三接触件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新宏,未经赵新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34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芯棒连续镀铬生产线辊道异常检测装置
- 下一篇:固体废弃物处理防尘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