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光通信网络色散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1949.3 | 申请日: | 2015-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6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晖;陈宇立;王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 | 分类号: | H04B1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光通信 网络 色散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光通信网络色散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将待测信号与第一光信号进行相干混频得到第一模拟电信号;将所述待测信号与第二光信号进行相干混频得到第二模拟电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光信号和所述第二光信号的中心频率在所述待测信号的中心频率两边,且所述第一光信号和所述第二光信号的中心频率差等于波特率;将所述第一模拟电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第一时域功率信号,将所述第二模拟电信号转换为第二时域功率信号;确定所述第一时域功率信号和第二时域功率信号之间的时延值;通过所述时延值与色散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所述待测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光纤色散。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及装置解决脉冲时延法在远距离传输应用中难以实现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监测光通信网络色散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数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大,大容量高速光纤传输网络逐渐成为了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向。而光纤通信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促成了光纤传输距离在逐年倍增,光参量的好坏成为了衡量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指标。为了能更好实现对光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测,有必要对网络中传输的重要参量进行监测,光性能监测(Optical PerformanceMonitoring,OPM)随光纤通信的发展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众多参数中,光色散(Chromatic Dispersion,CD)是可反应光网络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参量。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色散是衡量光纤链路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估算和测量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光色散,指的是光波中各个频率分量传输速率的差异。如图1所示,光信号在光纤中是由不同的频率成份携带的,这些不同的频率成份通过同一介质时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这种现象就称为色散。在时间上表现为光脉冲在通过光纤传播时,其波形在时间上发生了展宽并引起信号畸变造成失真,从而引起接收错误,限制了光纤的传输容量。色散与光纤长度成线性关系,即光纤越长,色散越大。在光纤通信系统传输的中间节点对CD进行监测,可以判断光信号经过的光纤长度,或者,在已知光纤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出光纤的色散参数。这些监测结果可以为光网络的通信质量评估提供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现有技术中测量色散的方法可以是脉冲时延法,该方法的具体实现可以是(该方法的实现如图2所示):
用一台脉冲信号发生器去调制一个激光器,从激光器输出的光信号通过分光镜分为两路。一路进入被测光纤(由于色散作用,这一路的光脉冲信号被展宽)。另一路,不经过被测光纤,直接进入光监测器和接收机。将两路接收到的信号送入双踪示波器。从显示出的脉冲波形上分别测得两束光脉冲的宽度。假设输入光纤和从光纤输出的光脉冲波形都近似成高斯,用时域法测量经光纤传输造成的脉冲展宽可以计算出光纤的色散。
脉冲时延法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的窄光脉冲经过光纤传输后的时延差,直接由定义式得出光纤色散系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已知形状的窄脉冲(通常宽度为几百ps)注入待测光纤,由于光纤的色散,光脉冲沿光纤传输后将会发生展宽,在光纤输出端记录下该展宽的光脉冲波形,由输出脉冲宽度与输入脉冲宽度的差值,就可以得出色散导致的脉冲展宽,从而根据展宽可以估计得出光纤加入的色散。
根据上述脉冲时延法的实现方式可知,通过该方法估计色散需要有原始脉冲的比对,在实际远距离传输应用中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监测光通信网络色散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及装置解决现有脉冲时延法在远距离传输应用中难以实现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监测光通信网络色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待测信号与第一光信号进行相干混频得到第一模拟电信号;
将所述待测信号与第二光信号进行相干混频得到第二模拟电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光信号和所述第二光信号的中心频率在所述待测信号的中心频率两边,且所述第一光信号和所述第二光信号的中心频率差等于波特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19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