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二维偏转装置及其偏转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26063.X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1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田征;徐明龙;敬子建;张丰;朱建阳;吴成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26/08 | 分类号: | G02B26/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压电 纤维 复合材料 二维 偏转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束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二维偏转装置及其偏转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工程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二维快速偏转反射镜在军用目标扫描探测、跟踪、瞄准以及天文望远镜、图像稳定,航天器精确指向以及激光通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音圈电机为作动元件的偏转装置,往往具有体积大。工作时有电磁泄漏,且角度保持时功耗大、发热严重。
压电作动器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耗低、输出力大、发热小的特点,但是在尺寸要求小且输出位移大的条件下压电堆的使用受到限制。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FiberComposite,MFC)具有柔性、耐久性,输出精度高。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为扁平类似薄膜状,且形状定制方便,可粘贴在对象表面作为作动元件,在正负电压下可以输出双向位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二维偏转装置及其偏转方法,该装置具有尺寸小、厚度低、重量轻的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二维偏转装置,包括位于X偏转轴并关于Y偏转轴对称的第一驱动机构A和第三驱动机构C,位于Y偏转轴并关于X偏转轴对称的第二驱动机构B和第四驱动机构D;所述X偏转轴和Y偏转轴垂直并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A为L形直角结构,位于XOZ面内,包括第一不规则梁2及第一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3和第二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4;所述第一不规则梁2沿X轴方向的上下表面为圆弧面,形成一个大的柔性铰链,第一不规则梁2沿X轴方向的一端通过柔性铰链与中间偏转台8相连,沿Z轴方向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第二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4和第一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3分别粘贴在不规则梁2的上下表面圆弧面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A、第二驱动机构B、第三驱动机构C和第四驱动机构D的结构及尺寸相同,均通过柔性铰链与中间偏转台8相连,按顺时针分布,相邻两者间差90°,形成一个“十”字结构;在位于“十”字交叉点处的中间偏转台8上安装不同尺寸的反射镜。
所述的基于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二维快速偏转装置的偏转方法,对于第一驱动机构A,当第一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3接正向驱动电压,第二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4接负向驱动电压,第一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3在逆压电效应作用下伸长,第二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4收缩,从而施加+Y方向弯矩于所在第一不规则梁2,使不规则梁向+Z方向弯曲;当第二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4接正向驱动电压,第一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3接负向驱动电压时,第一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3在逆压电效应作用下收缩,第二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4伸长,从而施加-Y方向弯矩于所在第一不规则梁2,此时第一不规则梁2向-Z方向弯曲;因此,每一个不规则梁上的上下两片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共同作用实现不规则梁的大范围弯曲;当位于X轴的第一驱动机构A和第三驱动机构C在驱动信号下,一对不规则梁实现相反方向的弯曲时,不规则梁通过柔性铰链带动中间偏转台8实现绕Y轴的偏转;同理,当位于Y轴的第二驱动机构B和第四驱动机构D在驱动信号作用下使梁实现相反方向弯曲时,梁通过柔性铰链带动中间偏转台8实现绕X轴的偏转;当位于X轴和Y轴的两对驱动机构同时工作时实现二维偏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适合对高度和重量有要求的应用场合。
2)、双轴正交,独立驱动,连接部分无摩擦可实现较高的控制精度。
3)、不规则梁设计可减小梁弯曲刚度,在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作用下可实现较大偏转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沿X轴中心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装配图。
图4为X轴或Y轴偏转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260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