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心醒神、振奋情绪、减压解乏的中草药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8285.7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84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尹哲芳;程康;戴竞;耿小青;李琳;周芳;王峥;任昌昊;鲁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K8/9794;A61K36/9064;A61K36/9068;A61P25/00;A61P25/20;A61P25/22;A61P25/24;A61P39/00;A61Q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静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心 振奋 情绪 减压 解乏 中草药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清心醒神和/或振奋情绪和/或减压解乏的中草药组合物,按照所述中草药组合物的总体积计,所述组合物包含:15‑30体积%的益智仁精油;20‑25体积%的葡萄柚精油;15‑30体积%的豆蔻精油;10‑20体积%的枸杞精油;10‑20体积%的薄荷精油,其中,所述组合物中各组分之和为100体积%。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草药组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和化妆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清心醒神、振奋情绪、减压解乏的中草药组合物,该中草药组合物的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累”成为社会的通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将其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疲劳属于社会医学范畴,理应引起包括医学界的社会各界的广泛重现,日本正式把疲劳列为职业病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约有35%以上的人处于疲劳状态。国外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有5%~20%的人存在持续疲劳的现象;初级医疗中疲劳是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有5%~20%的患者主诉为疲劳,另有5%~20%的患者认为疲劳是他们重要的伴随症状。所以,疲劳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应激性生理反应,亦可能是脏腑器官失非平衡稳态的病理性反应,它警告机体需要处理、需要调整。
疲劳作为机体的一个主观感受症状,是机体体力或精力减弱或丧失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及病理现象的体现。因此,疲劳可以见于健康人,也可以作为一个症候,见于诸多躯体性、心理精神疾病和人体的其它疾病。疲劳的表现包括:疲惫、肢体酸痛不适、睡眠紊乱、情绪失调(健忘、易激动、烦燥、抑郁、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敏捷)等。不仅于此,疲劳还会使工作及各方面能力下降>30%,并会出现很多身心方面的亚健康表现甚至身心疾病,例如支气管炎、哮喘、非特异性结肠炎、心脏病、心悸、荨麻疹、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胃痛、失眠等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疲劳有各种表现,例如:昏倦(头脑不清醒)、困倦(人体某一部位不舒服感)、懒倦(不愿活动)、神倦(无精神)、烦倦(烦闷急躁)、软倦(身体软弱不适)、倦怠(懒无神)、困乏(欲睡而累)、昏困(头晕懒动)、神困(头脑不清易忘)、怠惰(无力进取)、乏力(少力气)、力不足(力不从心)、颈酸(颈部酸沉重)、肩酸(肩部酸沉重)等。其中,又分作偏虚和偏实两种。由于紧张压力导致肝胆火盛,肝气郁结,兼思虑伤脾者偏于实,表现以烦闷急躁易怒,肢体酸痛,心烦失眠多梦为主。另一种,素体阳气虚损,或者疲劳思虑耗伤阴血者偏于虚,表现为:昏沉嗜睡、情绪低落、肢体沉重或软弱不适、头晕懒动、无力进取、力不从心。
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但免疫功能的异常、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异常是导致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的承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疲劳,西医因其无明显病理改变的客观依据,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有限,而中医的“治未病”学说却与其不谋而合,且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及综合施治,防治效果极有优势。
研究表明,对于疲劳有效干预的方式之一为芳香疗法。根据2011年国内的一项芳香疗法市场实证调查报告显示:芳香疗法作为一种纯天然、副作用小,具有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功效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芳香疗法由来已久。其定义是一门使用植物精油(essentialoil)来达到养生保健和美容的艺术和科学。它是通过香料挥发芳香成分而飘逸出来的香气,经嗅觉器官吸入人体内,或与皮肤表面直接接触而产生明显的心理、生理反应,从而达到保健、治病、美容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医利用天然芳香植物的芳香成分,通过按摩、沐浴、外涂、闻香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祛病和保健作用。芳疗在中国,准确的说法为“芳香药疗”更为确切。与西方芳香疗法的不同在于,芳香药疗遵循的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剂型和使用方法更为多样,不少芳香药大多入煎剂应用,因此未能形成“精油”这样一个非常集中而特色的传递载体。但中国式芳疗和西式的相比,具有理论体系、具体成分、应用方式、组方理念的差别,其实是更适合国人使用的“中国式”,“中国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82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