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体及其应用和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一种加氢裂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6401.1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23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董松涛;陈元君;李明丰;胡志海;聂红;赵广乐;辛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2/00 | 分类号: | B01J32/00;B01J29/08;B01J29/16;B01J35/10;C10G4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体 及其 应用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以及 加氢裂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体及其应用,该载体含有脱铝Y型分子筛和耐热无机氧化物。本发明还公开了采用所述载体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采用所述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方法。根据本发明的载体中的分子筛,不仅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丰富的二次孔,而且具有更低的非骨架铝含量。将本发明的载体负载第VIII族金属元素和第VIB族金属元素而制备的催化剂,在烃油的加氢的裂化反应中显示出更好的催化性能,能在催化活性、中间馏分油选择性以及尾油BMCI值之间获得良好的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烃油加氢裂化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载体及其应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采用所述载体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采用所述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倾向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对中间馏分油和重整、蒸汽裂解原料的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这促使重质馏分油加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催化剂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加氢裂化技术除可以生产高质量的中间馏分油外,产品品种和收率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节,通过多种催化剂的组合和级配,根据炼厂的实际状况,生产高芳潜含量的石脑油做重整原料生产芳烃、低芳烃指数(BMCI)的尾油作蒸汽裂解原料生产乙烯或作异构降凝原料生产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等,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用于生产低BMCI值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往往存在活性、尾油BMCI值和中间馏分油选择性之间的矛盾,活性高,中间馏分油选择性低,反之亦然。不过中间馏分油选择性和尾油BMCI值之间也不总是同调同步,一些催化剂的中间馏分油选择性高,尾油BMCI值也偏高。如何兼顾几种特性,关键还是靠催化剂。
加氢裂化催化剂是典型的双功能催化剂,由具有加氢功能(金属组分)和裂解功能(酸性载体)的组分组成。金属组分一般由VIII族和VIB族元素组成,可以分为贵金属(Pt、Pd)和非贵金属(Ni、Co、Mo、W)两类;酸性载体一般是SiO2-Al2O3、SiO2-MgO等无定形耐热无机氧化物和分子筛,除此之外催化剂中还可以包括粘合剂、助剂等一些辅助成分。一个高性能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加氢功能和裂解功能应该匹配,当用于生产中间馏分油时,除了具有高的中间馏分油选择性外,还要有很高的活性。要达到这些要求,一方面需要有性能优良的酸性材料和加氢材料,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与应用材料之间的协同和配合。
按照结晶状况大体上可以将酸性组分分为无定形氧化物(如SiO2-Al2O3,SiO2-MgO等)和分子筛两类,它们各有特点。众所周知,结晶硅酸铝(或者称为分子筛或沸石),例如Y、ZSM-5或丝光沸石等,它们或者直接作为催化剂,或者作为催化剂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烃加工领域,加氢裂化催化剂中应用的Y型分子筛一般是经过改性的。
分子筛一般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组成的(有些分子筛还含有其它骨架原子,如磷、钛等)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的晶体材料。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通过共享一个氧原子连接在一起,借助这种方式,形成链状或环状结构单元,进而形成笼状结构,这些笼状结构往往具有孔径大小不等的孔口,这些孔口又相互连接在一起,内部相互连通,最终形成孔道。随分子筛的类型和制备方法不同,孔口大小和分子筛内部的孔道连接方式也有所不同,常见的分子筛的孔径在1nm以下。由于铝氧四面体中的铝原子是+3价4配位,为平衡电荷,每一个铝氧四面体都要有一个正电荷来补偿,常见的补偿阳离子是钠离子和钾离子,这些补偿电荷的金属阳离子一般都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交换成其它离子,如:NH4+、H+或稀土金属离子等。
加氢裂化催化剂所使用的分子筛一般为大孔硅铝分子筛,主要包括Y型分子筛和beta分子筛,其中,Y型分子筛具有成本低,调节范围大等特点,在当前加氢裂化催化剂中应用较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64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