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汽裂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6157.9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1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军;王国清;周丛;刘俊杰;周先锋;杜志国;张永刚;张兆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04 | 分类号: | C07C4/04;C07C11/04;C07C11/06;C07C11/167;C10G9/20 |
代理公司: | 11283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裂解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蒸汽裂解方法,该方法在裂解炉中实施,所述裂解炉包括对流段和辐射段,所述辐射段内垂直布置有由多组单程辐射炉管组成的辐射炉管管排和/或由多程辐射炉管组成的辐射炉管管排,以及在所述辐射段的底部布置有底部燃烧器,该方法包括:将裂解原料在对流段进行汽化和预热后进入辐射段进行裂解反应,其中,所述裂解炉的炉墙为异型结构炉墙;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裂解炉炉膛辐射传热的方法,使得裂解炉炉管的吸热需求与裂解炉炉膛辐射传热供热相一致,从而得到一个具有适当运行周期、选择性高、热效率高、能耗低的新型裂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裂解方法。
背景技术
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等低碳烯烃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目前,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以管式炉石油烃蒸汽裂解工艺为主。据统计,世界上大约99%的乙烯、50%以上的丙烯和90%以上的丁二烯通过该工艺生产。
管式炉石油烃蒸汽裂解工艺的核心设备是管式裂解炉(以下简称“裂解炉”),裂解原料如乙烷、丙烷、石脑油以及加氢尾油在裂解炉中被加热到高温时,会发生碳链断裂化学反应,生成低碳烯烃如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等。国内外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烃类在高温、短停留时间、低烃分压的条件下对生成烯烃是有利的。
从裂解炉炉管的角度看,在反应的初期,由于原料急剧升温,吸收大量热量,所以要求热强度大,较多较小的管径可使比表面积增加,从而满足要求;在反应的后期,由于转化率已经较高,热强度开始减小,较少较大的管径不会显著影响传热效果。综上所述,一般而言,在设计裂解炉管时在裂解炉管的入口(即反应初期)采用较多较小的管径,在裂解炉管的出口采用较少较大(即反应末期)的管径。
从裂解炉炉膛的角度看,裂解炉炉管反应需要的热量全部由炉膛提供,在裂解炉的炉膛内,燃料气(主要是甲烷和氢)燃烧提供热量,这些热量通过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进入炉管,其中辐射传热是主要的传热方式,占总传热量的85%以上。而裂解炉炉膛辐射传热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炉膛的结构和尺寸、燃料的种类及供热方式、燃烧器的种类等等。目前传统的裂解炉采用陶瓷纤维或者耐火砖作为裂解炉的炉墙,利用燃料气燃烧的高温烟气和炉墙的辐射传热对裂解炉辐射炉管内的反应物料进行加热,裂解炉的炉墙全部采用平整的炉墙结构,从辐射传热的角度而言,裂解炉炉墙的辐射对入口管和出口管都是一样的。
目前的裂解炉炉膛传热过程存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裂解炉炉膛传热面积不足,裂解炉炉膛传热过程主要是辐射传热,辐射传热量主要取决于辐射面的传热面积。对于炉管而言,其外表面积在裂解炉能力确定时也基本确定,而且增加炉管外表面积由于炉管价格贵而导致成本很高。对于炉墙而言,其表面积与炉膛大小和炉墙的形状有关系。二是裂解炉炉墙辐射传热对于炉管管排而言无任何差别,即裂解炉的炉墙无论对于入口管排还是出口管排其传热面积均一致,对于热通量大的区域和热通量小的区域也同样,这会导致裂解炉局部受热不均,从而造成炉管局部温度过高,减少裂解炉的运行周期。
因此,如何从裂解炉炉膛和炉管设计两个方面考虑,提供一种蒸汽裂解方法,得到一个具有适当运行周期、选择性高、热效率高、能耗低的新型裂解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裂解炉炉膛辐射传热与裂解炉炉管不相匹配而导致蒸汽裂解过程中的运行周期短、选择性低、热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蒸汽裂解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汽裂解方法,该方法在裂解炉中实施,所述裂解炉包括对流段和辐射段,所述辐射段内垂直布置有由多组单程辐射炉管组成的辐射炉管管排和/或由多程辐射炉管组成的辐射炉管管排,以及在所述辐射段的底部布置有底部燃烧器,该方法包括:将裂解原料在对流段进行汽化和预热后进入辐射段进行裂解反应,其中,所述裂解炉的炉墙为异型结构炉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61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女鞋(GSH‑X16283)
- 下一篇:一种蒸汽裂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