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增量慢特征的3D模型检索方法及其检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02023.1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0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安安;苏育挺;李晓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583 | 分类号: | G06F16/583;G06K9/6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林娟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索 检索装置 特征提取 特征库 匹配 预处理 最近邻算法 候选模型 获取模块 检索结果 模型特征 排序结果 生成模块 输出模块 特征分析 特征获取 提取模块 非刚性 视图集 排序 筛选 输出 监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增量慢特征的3D模型检索方法及其检索装置,方法包括:运用有监督的增量慢特征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视图集进行增量慢特征提取;根据提取出的增量慢特征获取增量慢特征的排序,根据排序结果筛选增量慢特征并生成3D模型的增量慢特征库;利用最近邻算法对3D模型的增量慢特征库进行检索匹配,获取与候选模型相似的物体并输出。装置包括:提取模块、获取模块、生成模块以及匹配与输出模块。本发明降低了非刚性模型特征提取的难度,提高了特征提取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3D模型检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确保了检索结果更加高效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检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增量慢特征的3D模型检索方法及其检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3D模型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以及计算机图形学和空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3D模型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及游戏、CAD、军事、分子生物学等。3D模型己经成为了继声音、图像、视频之后的第四种多媒体数据类型。目前有数以兆计的3D模型存在,同时每天都有大量的3D模型产生和传播,存在着对3D模型进行检索的迫切需求。常用的3D模型检索技术分为基于文本的检索和基于内容的检索。
基于文本的检索技术实现算法简单,且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由于文本信息本身就无法全面表述三维模型的几何形状、拓扑结构、材质的颜色及纹理等丰富信息,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参与,受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注释信息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从而会影响检索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内容的检索[1]是根据3D模型的实际内容进行自动检索,人工干预较少,检索更加精确。其主要划分为三大类:(1)基于形状的检索技术:基于形状的检索技术是提取3D模型的形状特征,并根据形状特征检索。其优点是从模型整体形状进行比较,忽略细节上的不同,比较接近人的视觉识别。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同种物体、不同形状的模型,提取的形状特征不同时可能会被认为不相似;(2)基于拓扑结构的检索技术:其优点是对于同种物体的不同形状模型,由于其拓扑结构相同,所以被认为是相似的;缺点是形状相似的模型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同的;(3)基于图像比较的检索技术,也是如今研究的热点。
基于图像比较的检索技术主要通过将3D模型进行多视角采集,转化成2D图像,并借助成熟的2D图像检索技术进行3D模型检索。由于真实物体进行多视角采集时,随光照、角度等外界因素的变化导致视图视觉特征发生无规则变化。理想情况下,随着视角的渐变,视觉特征变化应该也是渐变的,但是现有的特征提取方法中,特征形式往往是突变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增量慢特征的3D模型检索方法及其检索装置,本发明降低了非 刚性模型特征提取的难度,提高了特征提取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3D模型检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确保了检索结果更加高效准确,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基于增量慢特征的3D模型检索方法,所述3D模型检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运用有监督的增量慢特征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视图集进行增量慢特征提取;
根据提取出的增量慢特征获取增量慢特征的排序,根据排序结果筛选增量慢特征并生成3D模型的增量慢特征库;
利用最近邻算法对3D模型的增量慢特征库进行检索匹配,获取与候选模型相似的物体并输出。
其中,所述3D模型检索方法还包括:
获取数据库中物体的2D视图集V,对2D视图集进行预处理,使得所有3D模型的视图尺寸大小一致。
其中,所述运用有监督的增量慢特征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视图集进行增量慢特征提取的步骤具体为:
根据差分信号、协方差矩阵特征向量的第一个特征值、3D模型的第k张视图的第一个次要成分,获取3D模型第k张视图的次要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2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