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性涂层的织构耐磨轴颈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01897.5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9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黄仲佳;陈志浩;赵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02 | 分类号: | F16C3/02;C25D3/5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圣荣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构 轴颈 硬质耐磨层 耐磨轴颈 轴颈基体 磨屑 磁性合金层 合金过渡层 磁性涂层 轧辊 耐磨性能 使用寿命 吸附通道 运转过程 划伤 微孔 磨损 加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涂层的织构耐磨轴颈及其加工方法,所述织构耐磨轴颈包括轴颈基体,轴颈基体的外表面设有硬质耐磨层,所述轴颈基体和硬质耐磨层之间设有合金过渡层,所述合金过渡层为磁性合金层,所述硬质耐磨层的表面设有磁性合金层的吸附通道。本发明使得轴颈的织构在使用过程中,微孔有效的收集并避免磨屑逃离的效果,能够避免磨屑在运转过程中掉出来,划伤轴颈,从而降低轴颈的磨屑磨损。进而提高了轴颈及轧辊整体的耐磨性能,提高了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轴颈减摩耐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性涂层的织构耐磨轴颈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材料摩擦磨损是零部件损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消耗大约50亿美金用来解决磨损引起的破坏。为了降低摩擦磨损的破坏,摩擦磨损研究及工作人员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减摩耐磨方法。
常用的有减摩涂层降低摩擦系数,硬质涂层提高耐磨能力的方法;以及综合减摩耐磨的复合涂层技术,激光织构近年来成为降低摩擦磨损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干摩擦条件下,表面织构化是一种有效的机械零件减摩方法,摩擦表面上分布的微孔可以存储润滑剂,制备技术包括激光打孔、腐蚀制孔、电火花加工、制备技术包括激光打孔、腐蚀制孔、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微机械加工等。电解加工微孔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加工技术,其分为无面罩及面罩电解加工织构化微孔。面罩电解加工微孔在工件上贴一层带洞的绝缘胶带。
织构具有较好的减摩耐磨性能,织构的凹坑具有收集磨屑的功能,特别是在水平面的摩擦副中,凹坑收集磨屑,避免磨屑作为磨粒磨损在摩擦副对磨过程中划伤表面。但是在轴型的摩擦副中,由于转动到面朝下的时候,凹坑中的磨屑会掉出,卷到摩擦面上,形成磨粒磨损,加剧轴累零部件摩擦面的损坏。
脉冲激光是表面织构制备技术中比较通用的一种手段。大约20多年前,德国已经大量研究激光表面织构,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刊登在德语期刊上,基本都没有被英文期刊引用。当时,部分德国学者对激光表面织构的效果持否定态度,使得激光表面织构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只有少数如自纽伦堡大学的Geiger研究组发表带有隔板的激光织构技术相关的英文文献,这是一种用激光束照射到隔板然后透射到工件表面的织构方法,隔板通常是铝板,这个技术大幅度提高冷锻造刀具寿命,提高幅度高达169%。关于硬质涂层与激光表面织构复合处理顺序的研究,认为涂层硬化处理之后再激光表面织构更利于提高摩擦学性能。 随着激光织构的发展,其在机械密封和内燃机缸套上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制备表面织构的激光器,主要有二氧化碳和Nd:YAG激光器。
目前激光表面织构的研究主要包括:摩擦学、织构尺寸的优化方法。在干润滑或贫油滑动摩擦的情况下,认为织构凹坑起到收集微磨损磨屑或存贮润滑油的作用,是表面织构改善摩擦学性能主要原因之一。
激光织构的微孔收集摩擦磨屑降低磨粒磨损对摩擦面的破坏,其在平面摩擦副中的作用显著,但是在轴装摩擦副上,由于摩擦副的摩擦面不断变化位置,但织构微孔朝下的时候,磨屑从微孔中逃离到摩擦面上,变成磨粒磨损,破坏摩擦面,降低零件的耐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涂层的织构耐磨轴颈及其加工方法,目的是避免磨屑在运转过程中掉出来,划伤轴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磁性涂层的织构耐磨轴颈,包括轴颈基体,轴颈基体的外表面设有硬质耐磨层,所述轴颈基体和硬质耐磨层之间设有合金过渡层,所述合金过渡层为磁性合金层,所述硬质耐磨层的表面设有磁性合金层的吸附通道。
所述磁性合金层为钴基磁性合金层。满足较好的吸附磁性的同时,提高了耐磨的性能。
所述磁性过渡层的厚度为40-60μm。较优选的,磁性过渡层的厚度为50μm。此厚度的过渡层涂层,综合考虑整体性能以及原料成本问题,同时兼顾了耐磨特性和吸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1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连杆传动的曲轴部件
- 下一篇:一种铆装自锁螺母组件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