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及采用该精整加工装置的精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99671.6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5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廖晓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9/00 | 分类号: | B23P9/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韩洋;熊晓果 |
地址: | 618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整加工装置 钢管内壁 精整 刀具 钢管内壁缺陷 角度调整组件 加工效率 装夹组件 精整机 机械加工设备 刀具切削 加工设备 切削刀具 依次连接 可安装 直线度 内壁 钢管 加工 行进 | ||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及采用该精整加工装置的精整机,所述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设备设置于精整机上,包括依次连接的刀具装夹组件和角度调整组件,所述刀具装夹组件上可安装切削刀具,所述角度调整组件随刀具切削加工调整刀具在行进方向上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直线度的钢管的内壁精整加工,解决了现有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不能适应不同钢管内壁缺陷,加工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加工效率较高,能适应不同钢管内壁缺陷的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及采用该精整加工装置的精整机。
背景技术
在高品质钢管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高品质的不锈钢管生产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加工工艺,都需要将坯料先进行穿孔,再对钢管内壁经行精整,去除穿孔后在内壁形成的缺陷,才能让钢管进入下道工序,钢管穿孔后内壁缺陷清除的好坏决定了钢管的品质,坯料穿孔后需要精整的量决定了钢管的产量。由于初步穿孔后的钢管都存在较大的弯曲度(3mm/m左右)和圆度误差(3mm左右),当钢管长度较长时,通过一般的切削加工方法,并不容易实现对钢管内壁缺陷的去除。目前,较常采用砂轮磨削的方式精整钢管内壁,由传动轴的自重产生一个磨削外力,带动砂轮对钢管内壁缺陷进行磨削去除,但是,传动轴的自重产生的磨削外力较小,加工效率较低,例如,目前精整内孔加工一根内径159mm长度8m的钢管,需要磨削时间约在8~10小时,在一定的产量需求下,只能采用大量增加加工精整设备的方法实现产量增加,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对钢管内壁经行精整加工时,由于需要精整加工的面较大,严重缺陷出现也较多,仅采用磨削加工方式,效率很低,同时,钢管坯料穿孔后形成的缺陷形式种类较多,深浅不一,不同的钢管内部缺陷可以采用不同的精整加工方法去除,仅采用磨削方式去除缺陷也并不现实。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一种技术方案解决现有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不能适应不同钢管内壁缺陷,加工效率较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不能适应不同钢管内壁缺陷,加工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及采用该精整加工装置的精整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钢管内壁精整加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刀具装夹组件和角度调整组件,所述刀具装夹组件上可拆卸的安装有切削刀具,所述角度调整组件随刀具切削加工调整刀具在行进方向上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直线度的钢管的内壁精整加工。通过设置刀具装夹组件夹持切屑刀具,利用角度调整组件调整刀具在行进方向上的角度,使刀具能自适应于具有弯曲度的钢管的内壁,对于不同钢管内壁缺陷都能较快捷的去除,有效提高钢管内壁精整加工的加工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包括至少一个角度调整组件。在装置上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角度调整组件,当钢管较长时,可以增加角度调整组件数量,使加工装置能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钢管内壁精整,使装置适用范围更广。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前角度调整部件和后角度调整部件,所述前角度调整部件和后角度调整部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通过设置前角度调整部件和后角度调整部件,两个角度调整部件通过连接杆连接配合工作,使刀具装夹组件角度转动更精确,进一步的保证装置适应具有弯曲度的钢管内壁,进一步的保证加工质量。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前角度调整部件和所述后角度调整部件内均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可实现刀具装夹组件与角度调整组件之间角度的调整。在角度调整部件内设置转动机构,当刀具在行进方向上需要转动一定角度时,前角度调整部件内的转动机构作用,刀具装夹组件与连接杆之间的产生一定的夹角,同时设置于后角度调整部件内的转动机构进一步使刀具装夹组件转动的角度更精确,使装置进一步的适应钢管内的弯曲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大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96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承载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分组交换域业务的系统间小区切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