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压调负压差性能试飞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98210.7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8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亮;赵利利;刘潇;许梦丽;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F5/60 | 分类号: | B64F5/6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压调负压差 性能 试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类飞机适航审定试飞,特别是涉及一种数字压调系统负压差性能适航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曾在某型飞机上进行过压调系统负压活门调节特性试飞,该方法为保持飞机在8千米高度稳定平飞一段时间后,飞行员关闭座舱供气,座舱余压开始下降,当座舱余压不在下降后,飞行员快速下滑,使座舱内产生负压差。针对运输类飞机适航审定飞行试验,该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
a)该方法没有考虑适航审定条款要求,没有对“两个负压差释压活门(或其等效装置),能自动防止会损坏结构的负压差出现。然而,如果设计能合理地预防其故障,则一个活门即可”进行验证。
b)该方法仅在8千米高度进行负压差试验,未在飞机使用的最大高度上验证负压差释压性能;
c)运输类飞机座舱容积远大于战斗机,关闭座舱供气,靠自身泄露量达到负压差临界状态的时间非常长,增加试验周期;
d)该方法依靠主观判断决定飞机快速下降的速度以及下降的高度,实施时可操作性较差,增加试验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给出一种飞机压调负压差性能试飞方法,以促进国内该领域适航验证试飞的发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予以解决:一种飞机数字压调系 统负压差性能试飞方法,试飞前载机加装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用于实时采集记录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下降率、座舱内压力、座舱内外压差、座舱内压力变化率、活门的开关状态信号以及时间参数数据,且该数据采集系统将上述数据实时传输给地面监控设备;用于地面实时监控上述数据;当机型存在两个释压活门时,则在飞行试验前,将一活门用假件代替,保证试验时仅有单个活门工作;
具体试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飞机正常起飞进入平飞状态,爬升至5000m~6000m高度后,飞行员佩戴氧气面罩,打开应急卸压开关进行应急卸压,待座舱压力下降且稳定后,关闭座舱空调系统,关闭应急卸压开关,将载机的压调系统选择为手动模式,选择载机的压力变化率为正,并实时观测机载仪表直到座舱压力逐渐接近大气压力后,将座舱排气活门全部关闭;
使载机应急下降,直到接近最低安全高度时飞机改为平飞(如安全高度为2000m),打开座舱空调系统供气,打开座舱压调系统并选择自动工作模式,保持平飞直到座舱压力稳定后返回;在所述应急下降过程中,根据机载仪表确认座舱是否产生了负压差。
所述的假件代替的活门为侧活门。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完整的针对运输类飞机数字压调系统负压差性能试飞的技术方法,其优点是:
a)对适航条款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负压差系统对条款的符合性,可以为运输类飞机该系统的适航审定试验提供依据;
b)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飞机快速下降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可操作性高,可有效降低了试验风险;
c)采用应急卸压的方式调节座舱压差,有效的缩短了试验周期。
具体使用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试飞方法更加清楚明白,现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飞机数字压调系统负压差性能试飞方法,试飞前载机加装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用于实时采集记录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下降率、座舱内压力、座舱内外压差、座舱内压力变化率、活门的开关状态信号以及时间参数数据,且该数据采集系统将上述数据实时传输给地面监控设备;用于地面实时监控上述数据;当机型存在两个释压活门时,则在飞行试验前,将一活门用假件代替,保证试验时仅有单个活门工作;具体试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飞机正常起飞进入平飞状态,爬升至5000m~6000m高度后,飞行员佩戴氧气面罩,打开应急卸压开关进行应急卸压,待座舱压力下降且稳定后,关闭座舱空调系统,关闭应急卸压开关,将载机的压调系统选择为手动模式,选择载机的压力变化率为正,并实时观测机载仪表直到座舱压力逐渐接近大气压力后,将座舱排气活门全部关闭;
使载机应急下降,直到接近最低安全高度时飞机改为平飞(如安全高度为2000m),打开座舱空调系统供气,打开座舱压调系统并选择自动工作模式,保持平飞直到座舱压力稳定后返回;在所述应急下降过程中,根据机载仪表确认座舱是否产生了负压差。
其中,被假件代替的活门为侧活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未经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82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