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副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84502.5 | 申请日: | 2015-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9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平野正隆;宫原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9 | 分类号: | B62D21/09;B62D21/1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架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架构造,与以往相比更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副架构造体(10)具备:安装托架(32),其设置于第二防振装置(100b)与后横梁(18)之间,且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安装在后横梁(18)上;以及四个弹性套筒(54),其在四个支承点(SP)将安装托架(3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后横梁(18)浮动,从发动机(E)向第二防振装置(100b)输入负荷的负荷输入点(IP)在俯视时位于被四个支承点(SP)包围的区(G)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副架构造。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等车辆中设置有副架,该副架固定于作为车架的前侧架(front sideframe),该副架例如供悬架臂、稳定器(stabilizer)等悬架构成要素安装,并且借助防振装置对发动机及/或马达等车辆用动力设备进行支承。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14所示,公开了对车身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橡胶制的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该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由圆筒状的两个弹性体2a、2b、以及分别夹装于这两个弹性体2a、2b的下部侧的金属制的圆板3a、3b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附图标记4表示左右托架,附图标记5表示横梁(cross member),附图标记6表示将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固定在横梁5上的双头螺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854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将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配设于副架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降低从发动机等车辆用动力设备产生的振动的传递,但要求更进一步高效地降低振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的副架构造。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副架构造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构件、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构件,且该副架构造被支承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架构造具备:防振装置,其配置于所述横向构件,对车辆用动力设备进行支承;安装托架,其设置于所述防振装置与所述横向构件之间,且将所述防振装置安装在所述横向构件上;以及多个弹性体,其在多个支承点将所述安装托架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横向构件能够浮动,从所述车辆用动力设备向所述防振装置输入负荷的负荷输入点在俯视时位于被所述多个支承点包围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即便副架相对于车架刚性结合,在俯视时,负荷输入点(IP)也配置为位于被多个支承点(SP)包围的区域(G)内。根据这种配置结构,从负荷输入点(IP)输入的多余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以及多余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在多个支承点(SP)被吸收。因此,能够抑制向从负荷输入点(IP)输入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振动施加多余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以及多余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其结果是,能够扩大基于防振装置的振动切断区域,与以往相比,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
与此相对,在负荷输入点(IP)位于被多个支承点(SP)包围的区域(G)的外部的情况下,向从负荷输入点(IP)输入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振动分别施加多余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以及多余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难以扩大基于防振装置的振动切断区域。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托架具有收容凹部,该收容凹部形成在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横向构件之间,在所述收容凹部内配置有转向齿轮箱。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形成于安装托架的收容凹部,适当地配置转向齿轮箱。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利用收容车辆用动力设备的车身前部的狭小空间,并且能够提高空间内的布局自由度。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构件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供悬架臂安装的安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84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