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灶余热加热保温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677382.6 | 申请日: | 2015-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9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光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C13/00 | 分类号: | F24C1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14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余热 加热 保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灶余热加热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节能灶分为家用节能灶和商用节能灶。根据燃料分又可分为燃煤节能灶、燃气节能灶、燃油节能灶、大功率电磁节能灶。根据感应方式又可分为红外感应式节能灶、光电感应式节能灶、压感式节能灶。节能灶,同一时间同一环境,对比传统灶具,相对节能的灶具,根据用途又分为家用节能灶和商用节能灶。根据燃料分又可分为燃煤节能灶、燃气节能灶、燃油节能灶、柴火节能灶、大功率电磁节能灶。根据感应方式又可分为红外感应式节能灶、光电感应式节能灶、压感式节能灶。按节能原理分类:红外节能灶、物理节能灶。节能灶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油烟中及灶膛内会有大量的热量流失,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能源利用率非常低,在灶台使用过程中,需要额外加热热水进行使用,造成一定的繁琐。给厨房工作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回收能量的节能灶余热加热保温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灶余热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水温加热模块、油烟余热回收模块和灶体,所述的余热水温加热模块和油烟余热回收模块灶体连接,所述的余热水温加热模块包括泵体、进水箱、出水箱、余热收集管、通水管,所述的泵体两端分别通过通水管连接进水箱和出水箱,所述的余热收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进水箱和出水箱上,余热收集管设置在灶台灶膛内,所述的油烟余热回收模块包括油烟过滤网抽风口、余热收集金属板和抽风机,所述的油烟过滤网抽风口与余热收集金属板接触连接,所述的抽风机连接在油烟过滤网抽风口的一端,所述的余热收集金属板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水箱和出水箱中间设置有与其一侧接触的保温箱,进水箱、出水箱和保温箱内部材料由导热金属构成。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箱、出水箱和保温箱外层设置有保温棉包裹结构。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的导热金属采用铜质金属。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的灶体设置有水龙头,水龙头连接在出水箱上。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水箱和出水箱上端都设置有加水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水循环结构对灶膛内的温度进行吸收,加热水,同时采用金属导热特点,收集油烟中的热量进行水温加热,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方便厨房热水的随时供应,同时提供了一个节能便捷的保温箱,厨房工作随时对完成的菜品进行保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余热收集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节能灶余热加热保温系统,包括余热水温加热模块4、油烟余热回收模块5和灶体1,所述的余热水温加热模块4和油烟余热回收模块5灶体1连接,所述的余热水温加热模块4包括泵体42、进水箱41、出水箱43、余热收集管46、通水管3,所述的泵体42两端分别通过通水管3连接进水箱41和出水箱43,所述的余热收集管4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进水箱41和出水箱43上,余热收集管46设置在灶台灶膛45内,所述的油烟余热回收模块5包括油烟过滤网抽风口53、余热收集金属板52和抽风机51,所述的油烟过滤网抽风口53与余热收集金属板52接触连接,所述的抽风机51连接在油烟过滤网抽风口53的一端,所述的余热收集金属板52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的进水箱41和出水箱43中间设置有与其一侧接触的保温箱,进水箱41、出水箱43和保温箱内部材料由导热金属构成,所述进水箱41、出水箱43和保温箱外层设置有保温棉包裹结构,加强进水箱41和出水箱43温度的保存,所述的导热金属采用铜质金属,所述的灶体1设置有水龙头11,水龙头11连接在出水箱43上,所述的进水箱41和出水箱43上端都设置有加水盖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光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光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73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