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地表调查点属性模型的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674104.5 | 申请日: | 2015-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9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1V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72 | 代理人: | 张文娟,朱绘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表 调查 属性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近地表调查点属性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近地表建模专业软件有绿山软件和锐浪软件。其中,绿山软件本质上是一套采集方法设计软件。它所设计的模型是针对目的层的深层模型,其通过正演模拟并确定采集施工参数。因此,绿山如图案件所构建的模型相对比较粗糙,无法精细地刻画表层信息。
锐浪软件是一套国内自主研发的采集施工设计软件,其功能与绿山软件类似。然而你,锐浪软件的建模过程比较繁琐,其只能解决任意角度三维显示、多个层位模型建立、断层数据加载等问题,而无法精细刻画逐点属性。
现有的解释软件和油藏模拟软件(例如Earth Vision),能够建立较为精细的地质模型。但是这些软件不是针对近地表建模的,其数据格式与近地表调查得到的解释资料也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于近地表建模,因此也就很难高效满足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地表调查点属性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数据标准化步骤,对获取到的待分析区域的表层调查点数据按照预设格式进行转换,得到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
模型确定步骤,根据所述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利用预设空间网格化模型确定待分析区域的空间模型,从而得到所述待分析区域的近地表调查点属性模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表层调查点数据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任一项或几项:
小折射数据、微测井数据、岩性数据、速度数据和井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任一项或几项:
空间坐标位置X、空间坐标位置Y、激发点高程H、潜水面高度h、低速带速度V0、降速带速度V1、高速层速度V2、低速带厚度H0、降速带厚度H1和降速带厚度H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模型确定步骤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奇异点剔除步骤,基于预设奇异点剔除模型,剔除所述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中的奇异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奇异点数据剔除步骤包括:
获取预设测线交叉点的预设范围内的调查点;
计算各个调查点到所述预设测线交叉点的距离;
根据所述距离确定所述预设范围内的奇异点,并将所述奇异点从所述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中剔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将距离所述预设测线交叉点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的调查点确定为奇异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距离的取值范围包括[6米,15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设空间网格化模型包括距离加权反比模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设空间网格化模型包括克里金模型。
在地震野外采集中,由于低降速带造成的地震波吸收衰减较为严重,在激发井深设计时,需要考虑将药柱进入高速层激发,同时选取最佳激发岩性以提高单炮记录信噪比,以达到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所以如何建立精确的近地表模型是采集施工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发明所提供的近地表模型构建方法通过模拟空间网格化以及空间属性插值计算等关键技术,综合分析了包括小折射、微测井等多种近地表调查资料的解释成果,从而构建得到了一个基于深度、速度、岩性等多属性结合的一致近地表模型。
该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固定经验模式或者线性插值计算表层属性的现状,还通过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有效弥补了商业地震采集软件在精细近地表建模和激 发井深设计方面的不足。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近地表调查点属性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的属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标准表层调查点数据的数据图;
图4是测线交叉点处奇异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41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