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672474.5 | 申请日: | 2015-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6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尹湘坤;朱樟明;杨银堂;李跃进;丁瑞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G4/005 | 分类号: | H01G4/0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硅通孔 构成 三维 集成 电容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层介质层(101)、外层金属环极板(102)、内层金属极板(103)、顶层层间介质层(201)、外层互连金属环(202)、内层互连金属柱(203)、中间层互连金属环(204)、半导体衬底(301)、第一介质层(302)、第一金属环层(303)、第二介质层(304)、第二金属环层(305)、第三介质层(306)、第三金属环层(307)、第四介质层(308)、金属柱层(309)、底层层间介质(401)、外层金属环(402)、内层金属环(403)、底层介质(501)、底层互连金属(502);
所述半导体衬底(301)为硅衬底;三维电容器的从上往下依次为顶层介质层(101)、顶层层间介质层(201)、半导体衬底(301)、底层层间介质(401)和底层介质(501),所述顶层介质层(101)设有外层金属环极板(102)和内层金属极板(103),所述顶层层间介质层(201)设有外层互连金属环(202)、内层互连金属柱(203)和中间层互连金属环(204),外层互连金属环(202)、内层互连金属柱(203)、中间层互连金属环(204)为层间互连金属,所述半导体衬底(301)从外到内依次为第一介质层(302)、第一金属环层(303)、第二介质层(304)、第二金属环层(305)、第三介质层(306)、第三金属环层(307)、第四介质层(308)和金属柱层(309),所述底层层间介质(401)设有外层金属环(402)和内层金属环(403),所述外层金属环(402)、所述内层金属环(403)为层间互连金属,所述底层介质(501)设有底层互连金属(502),所述半导体衬底(301)将第一介质层(302)完全包裹;所述第一介质层(302)将第一金属环层(303)完全包裹;所述第二介质层(304)将第二金属环层(305)完全包裹;所述第三介质层(306)将第三金属环层(307)完全包裹;所述第四介质层(308)将金属柱层(309)完全包裹;所述第一金属环层(303)和第三金属环层(307)通过顶层介质层(101)连接,作为三维集成电容器的上极板;所述第二金属环层(305)和金属柱层通过底层介质(501)连接,作为三维集成电容器的下极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介质层(101)为二氧化硅层或者氮化硅层或者氮氧化硅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金属环极板(102)和内层金属级板(103)为铜环或铝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层间介质层(201)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外层互连金属环(202)为铜环或铝环,内层互连金属柱(203)为铜环或铝环,中间层互连金属环(204)为铜环或铝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302)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所述第二介质层(304)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所述第三介质层(306)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所述第四介质层(308)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环层(303)为铜环或铝环;所述第二金属环层(305)为铜环或铝环;所述第三金属环层(307)为铜环或铝环,所述金属柱层(309)为铜柱或铝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层间介质(401)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所述底层介质(501)为二氧化硅层或氮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金属环(402)是铜环或铝环,所述内层金属环(403)是铜环或铝环。
10.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半导体衬底(301)上通过反应离子的方式刻蚀硅通孔;
(2)在步骤(1)所述硅通孔的内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第一介质层(302);
(3)在步骤(2)的第一介质层(302)的表面通过物理气相淀积法制备第一金属环层(303);
(4)在步骤(3)所述第一金属环层(303)的内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第二介质层(304);
(5)在步骤(4)第二介质层(304)的表面通过物理气相淀积法制备第二金属环层(305);
(6)在步骤(5)所述第二金属环层(305)的内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第三介质层(306);
(7)在步骤(6)第三介质层(306)的表面通过物理气相淀积法制备第三金属环层(307);
(8)在步骤(7)所述第三金属环层(307)的内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第四介质层(308);
(9)在步骤(8)第四介质层(308)的表面通过物理气相淀积法制备金属柱层(309);
(10)在半导体衬底(301)和硅通孔的上、下表面减薄至50~100μm之后,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直到半导体衬底(301)和硅通孔的上、下表面平整后为止;
(11)在半导体衬底(301)和硅通孔的上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顶层层间介质层(201),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2)在顶层层间介质层(201)上刻蚀接触孔,填充层间互连金属环外层互连金属环(202)、内层互连金属柱(203)和中间层互连金属环(204),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3)在顶层层间介质层(201)上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顶层介质层(101),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4)在顶层介质层(101)上刻蚀接触孔,填充外层金属环极板(102)、内层金属极板(103),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5)在半导体衬底(301)和硅通孔的下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底层层间介质(401),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6)在底层层间介质(401)上刻蚀环形接触孔,填充外层金属环(402)、内层金属环(403),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7)在底层层间介质(401)下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淀积法制备底层介质(501),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18)在底层介质(501)上刻蚀接触孔,填充底层互连金属(502),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247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油量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测物位的RFID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