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润湿反转性质的有机硅微球及其聚合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661630.8 | 申请日: | 2015-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1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洋;王雷;李淑杰;何龙;杨祖国;吴文明;程仲富;丁保东;邢钰;欧阳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G77/14 | 分类号: | C08G77/14;C08G77/26;C08J3/12;C09K8/508;C09K8/5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润湿 反转 性质 有机硅 及其 聚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硅微球及其聚合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中孔、高渗孔隙型断背斜型底水砂岩油藏,采用水平井和直井底水驱动衰竭式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多数井由于底水锥进,产液高含水,甚至水淹,目前已经没有进一步上提避水的井段。此类井目前生产特征表现为高产液,高含水,分析认为,油井原油采出程度较低,具备进一步开展堵水技术措施,提高油井产量的物质基础,为此,通过论证决定开展底水砂岩油藏人工隔板堵水技术研究。
通过注入具有润湿反转性能的低渗透(非渗透)的化学隔板,封堵底水锥进通道,控制油井含水,同时改变底水驱动流动方向,使底水沿隔板外沿绕流,提高底水驱替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底水油藏采收率和开发效果,达到油井降水增油的目的。
目前国内底水油藏中在化学隔板堵水方面已有相关应用,但对具有润湿反转性的有机硅暂堵微球国内外尚未开展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润湿反转性能的有机硅微球,可以形成满足封堵油藏砂岩孔喉内水锥,达到堵水不堵油的效果。
具体来说,本发明提供的第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备润湿反转性质的有机硅微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有机硅烷0.5份,
乳化剂1份,
有机溶剂4份,以及
水9.5份,
其中,乳化剂为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有机溶剂为低级烷烃或环烷烃的一种。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所述有机硅烷包括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792)、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L602)、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DL171)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为司盘40、司盘60和司盘80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正庚烷、正己烷、环己烷、正戊烷、异戊烷、正辛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硅微球为亲油性的,其粒径为30~60μm。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机硅微球的聚合方法,所述聚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称取有机硅烷0.5份,乳化剂1份,有机溶剂4份,以及水9.5份备用;
(2)将有机硅烷加入水中得到水相,水相加热至90℃;
(3)将乳化剂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油相,油相加热至90℃;
(4)将90℃的水相边搅拌边滴加至90℃的油相中后混合2小时,得到有机硅微球乳化体系。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的聚合方法,所述步骤(4)中,将水相在100r/min剪切速率下进行恒速搅拌滴加至油相中。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的聚合方法,所述有机硅烷包括KH550、KH560、KH570、KH792、DL602、DL171和A151。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的聚合方法,乳化剂为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包括司盘40、司盘60和司盘80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前述的有机硅微球的聚合方法,有机溶剂为低级烷烃或环烷烃的一种,包括正庚烷、正己烷、环己烷、正戊烷、异戊烷、正辛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机硅微球具有润湿反转性,具有亲油性,其粒径为30~60μm,在隔板堵水现场应用中可以起到防止水锥进的问题,为油田长期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附图说明
图1a是水滴在没有用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有机硅微球涂覆的载玻片上的形态。
图1b是水滴在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有机硅微球涂覆的载玻片上的形态。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有机硅微球分散于水中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观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通过下述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16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苯基羟基硅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预应力离心桩的混凝土布料装置





